你好,我是婉秋~
新的第10条一出来,我就看到了第10条的第一反应。 下周孩子们应该会重新上课。
我把这个消息和自己的猜测告诉了婆婆,以为她和我一样——不用每天在家带孩子,没想到她很久才问我:“你能让孩子过春节再上学吗? 危险! ”
知道她担心孩子感染了,能拖一天就是一天。
但我和她的想法不同,我希望他出去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 另外,我不希望他长时间被困在家里,生活在单一不变的环境中。
这几天,我连续问了好几个家长,她们竟然和我婆婆是一样的心理。 不敢送,那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
我发现网上也有很多有同样想法的父母。 最近即使学校通知重新上课,也不送孩子。
和这些父母相比,我是寄养家庭,好像没有孩子不会成为自己的孩子。
我确实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但其实我也认真考虑过这样两个问题。
一、孩子长期缺乏社交能力,对智力和身体的隐形伤害更严重。
我白天上班,儿子只能和奶奶一起在家。 奶奶的能力和能量都有限,所以除了看电视以外都是一个人玩。 一定会有大脑发展和身体质量等看不见的负面影响,直接的影响是视力下降。
通过在家中饲养儿子一年多,我早就亲身感受到了“见世面”对孩子大脑、动作发育、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过了初期阶段快速增长的机会,我真的很后悔。
而且,已经在研究新冠期间出生的这一代孩子所受到的“二次伤害”,最初的结论是,新冠的孩子在智商测试这样的一系列发育测试中,比疫前的孩子的标准偏差低了近2个。
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对疫情近几年小学生的状态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研究。 他们调查了30万小学生,发现瘟疫后的孩子有4个担心的问题:
学习没有动力。 其实试着逻辑推理也很正常。 衣食无忧、运动不足严重的孩子很难有学习的动力。
对真实的世界不感兴趣。 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和屏幕交流,生活在虚拟世界里。 这些都潜伏在他们的神经记忆中,或者说形成了正常的生活习惯。
没有社交能力。 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太少。
不感受生命的价值。 因为,虚拟世界的人们可以不断复活。
总之,面对面的交流、与同龄人的交流,对孩子大脑的发展、社交能力的增强、真正生命的感知都太重要了!
所以,现阶段把孩子关在家里不出去,减少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似乎是在保护孩子,从长远来看,不一定真的在保护他。
世界上有很多病。 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只回避显性,而忽视隐性,我个人认为也是不明智的。
二、自然界的规则,人类是不可避免的。
很明显病毒已经无法清除了,所以我们总是躲着也没用。
撑一两个月风头就过去的想法还是有点天真。 病毒可能几年也不会消失,我想我们的一生也会和它共存。 那你能让孩子永远不上学吗?
孩子小的时候想为他遮雨,但孩子长大后,你习惯为他遮雨不敢出门,你可能会不愿意。
反正总有一天要面对的话,最好堂堂正正地面对。
恐慌一天,乐观一天,还是乐观一天比较好。
我家孩子不是公主皇子,没必要重点保护。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能抵抗病毒,他一定也能抵抗。
其实,我对孩子的免疫力有足够的信心。 万一真的发生了严重的情况,士兵来止水覆盖土壤吧。
自然界的优胜劣败,我一辈子都不能为他阻止。 而且,妈妈我也没有能力阻止,所以在他应该自己阻止的时候他必须去冲刺。
病毒可以随着宿主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继续进化。 我们人类的身体也一样。 我们的身体为了对抗类似的病毒而为了生存而制造抗体,并在多次战斗中升级力量。
如果我们没有让这种能力在身体上生效,那是绝对锻炼不到的。 我们平时谈论的那种温室里的花,受不了一点风。
学校是一个集体的地方,学校负责人比我们更害怕聚集感染风险,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学校老师每天面对来自每个家庭的几十个孩子,他们才是风险最高的人。
我相信学校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如果他们不怕,我就不怕。
如果学校敢开,我就敢送。
婴儿防疫大作战#
婉秋聊育儿,两位喜欢读书的妈妈,欢迎关注,一起钻进育儿鸡里跳狗,分享育儿的幸福,总结育儿的经验和教训。
(照片来自网络。 入侵后删除)
通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