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在美国生完孩子后作为美国人获得清北offer是群体优势还是个案?

2023-01-20 22:09:50编辑:久违

导语:正值中考、高考升学季,无论是依靠“鸡血”“内卷”,还是父母拼命砸钱破坏资源,每个家庭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美国生完孩子后作为美国人获得清北offer是群体优势还是个案?

20年前,一些父母希望以国籍优势剥夺教育资源,选择去美国生子。

据《环球》杂志报道,2007年从中国大陆到美国生育的人数在600人左右。

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人数持续爆发式增长,2012年超过1万人,2017年超过10万人,2018年达到15万人! 那么,这些之前奔向美国的家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教育回报了吗?

文丨熊靶

编辑Flash

2003年初,张瑞抵达美国洛杉矶,她住在表哥家,一年后顺利生下女儿。

女儿从出生之日起就拥有美国国籍。

2022年7月,张瑞准备带女儿去美国旅行,庆祝女儿收到北京大学的邀请。

这是他们全家的梦想,也是19年前最希望花掉所有积蓄去美国生子的结果。

出发前往美国之前,张瑞看到了关于刘亦菲是否在美国国籍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合规的新闻,引起了她的不快。 我担心拉开窗帘过了20年,期待已久的录用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

张瑞说突然感到“心虚”,她也担心在占去美国福利的同时,沾着中国教育的光。 如果真的被舆论说服了的话,连反击都有可能结束。

01

查找信息

美国国籍比北京户籍上名牌学校容易吗? 对张瑞来说,去美国生女儿是她成功的教育投资。

她出生在山西省的一个小县城,每天从早到晚都考上了当地的师范专科学校。

她以为自己能考上北大,结果造人,到30岁华丽转身考上了北京的研究生,在北京的科研机构落户。

她在这条路上的奋斗很艰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宽松的环境中成功。

在她决定赴美生子之前,朋友们都在说她。 你已经拿到北京户口,站在高考最容易的地方,怎么还不够? 这个美国户口这么香吗? 其实早在20年前,张瑞就对北京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自己的判断。

她对自己的分析非常自豪。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预想与现实基本一致。

首先,优势教育资源越来越高。

在北京读小学,如果没有学区房,读小学的可能性非常低。

买学区房的话,就是选择奋斗一辈子也做不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没有50万人是完全做不到的。

第二,高分内卷越来越严重。

张瑞认为生孩子是技术活,她总是说现在能生男生女,能不能生老大只能听天由命了。

如果能生下学霸,那就不需要操什么心,获得北大清华offer很容易。

但谁能保证自己出生的孩子是天生的老大呢? 对此,张瑞认为,这个概率太低了,有逆天换命的功夫。 不如去美国生孩子,一出生就取得美国国籍,作为美国留学生进入中国的一流大学。

这一操作,远远高于持有北京户口考上名校的概率。

在去美国生孩子之前,张瑞想让女儿在美国接受教育和升学。

但是,她计算了他们夫妇的专业,在美国生活非常困难。

首先是找工作。 国内文科专业在美国基本上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只能转向体力工作。

张瑞和丈夫从小体弱多病,只看圣贤书。 这个身体的骨头无法忍受体力劳动。

其次,是不想在美国从零开始。 国内的房子、汽车和作用,多年来一直在受苦。 扔了太可惜了。

在他们的条件下,呆在国内是最实际的。

如果有美国国籍的女儿想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继续读书,她会以美国当地学生的身份申请美国大学。

张瑞说这也是她这笔教育投资的一大看点,这叫进攻可退可守,守住美国大学的底线。

她还设想,如果女儿是个废物,作为留学生进不了名牌大学,在中国高中毕业后就送到美国去,以我国的教育水平来看,总之可以捞取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来读。

不管怎么算,去美国生孩子这种投资对张瑞来说都是值得的。

中国大陆赴美产仔数从2007年的600人左右急剧增加到现在的十几万人/年,之后的竞争也越来越大。

02

查找信息

破锅卖铁学英语,清北、藤校两手抓和张瑞一心想要在中国发展不同,很多去美国生孩子是红星两手准备的,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都想拿在手里。

孩子也在中文和英语之间走来走去。

现在在北京80中国国际部上学的Ben是美国出生的宝宝,但Ben的父亲是一个不会说英语的玉石商人。

当初都说美国好,花了20万美元在美国生了本。

对于将来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懂,也没有能力理解,只知道既然成为美国人就要学好英语。

在美国,怎么能学好英语? 这只能在金钱的力量和尝试错误中寻找方向。

虽然这第一次“试错”是花钱往外流,但Ben英语能力的提高仍然是龟速。

本的父亲粗略计算了一下,本出生后学习英语的费用达到了150万。

这对本的父亲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为了让儿子更像美国人,就算砸锅卖铁也必须学好英语。

本一说话,他爸爸就叫他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的高材生,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陪他说一个小时英语。

但是那个时候正好是Ben学习说话的最佳时机,英语加强的同时,中文也有问题,到了三岁也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了。

本的父亲又着急了,马上安排他去公立幼儿园。 在周边都是普通话的环境下,必须把中文学成“专业八级”。

我觉得这个辛苦,对本的父亲来说是值得的。

他说如果没有这个美国国籍,他们连北京学校的门都碰不到。

作为北漂一代,他饱受着诸多“户籍歧视”之苦,总觉得自己是个矮人。

自从本拥有美国国籍以来,我觉得——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都是热烈欢迎的态度。 姑且不论是真是假,我再也没吃过闭门羹。 经过学龄前的辛苦,本的父亲很有自信,觉得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看到曙光。

他发现双语学校的存在后,马上开始了疯狂的考试课模式。

朝阳和顺义的双语学校几乎都被他看过,虽然不太清楚,但我觉得双语学校不合自己的心意。

他希望的是Ben能达到高考高分和英语及托福100分两个水平,这样他们就不会背叛去美国生子,Ben的身份优势也能充分发挥。

在这样既搞笑又滑稽的教育实践中,Ben也很坚持。

父亲给他找了一所既学国内课又学英语课的学校。 那就是公立高中的国际部。

本现在终于平静下来,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向美国大学申请,认真实践着父亲发出的“两手准备”的指令。

但是同时学习两个国家的课程,Ben经常因为睡眠不足而疲惫不堪。

03

查找信息

“美籍宝宝”的身份闪耀着各种光芒越来越多的“美籍宝宝”被带回中国养育。 这在中国的家长圈,特别是北上广深的家长圈受到了很大的谴责——为什么美国人在中国学习就能享受优惠呢? 名校录取留学生的标准为什么越来越低? 为什么这些去美国生孩子的家庭想占两个国家的“便宜”? 在各种营销号的大肆宣传下,舆论不断发酵。

一些媒体平台上,一位长着中国面孔、说着标准普通话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一脸傲气地说:“我是北大的留学生,在中国长大。

我没有参加高考,只是参加了北大的文化科目考试就被录取了。

“与那些在苦读中苦苦挣扎的国内冠军们相比,视频中的学生们简直是在赤裸裸地展示自己的国籍优势。

张瑞承认她的女儿拿到了北大的offer,包括在北京接受教育的过程,确实带有国籍之光。

首先老师对孩子很好,一听说是美国人,就表现出大气和宽容,很少因为淘气或者考试成绩不好而找父母。

每次有什么活动都计划让女儿参加,她充分享受了友爱的校园生活。

其次是分数被击中了。 如果不是留学生身份,张瑞认为以女儿的成绩进不了北大。

为了了解女儿国内课程的学习情况,她曾让女儿参加北京市的中考。 虽然达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即使努力三年,只要在竞赛中打分,也能达到北京的本科分数线。 这离张瑞锁定的北大清华目标还很远。

此外,尽管语言水平很高,但很多名校对留学生有汉语水平要求的——申请时,都需要参加名为“HSK”的考试,汉语水平必须达到5级,每门课必须在60分以上。

但是张瑞的女儿从小在中国长大,中文是母语,语文课的基础让HSK考试变得简单了。

虽然占了一些优势,但拿到北大报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张瑞一家从女儿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 目标是用最少的钱,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拿到报价。

这个目标很容易设定,但是之前尝试的人很少,想找有经验的人指导也找不到。

去找培训机构,机构建议去北大官网查询信息。去校外补习,说完全找不到来听课的人。

与全城高考辅导相比,这方面的资源实在太瘦了。

当张瑞对女儿的升学感到迷茫时,她认识了Jane,儿子也是美国人,以清华为中心研究了好几年。 然后,张瑞提前两年拿到了清华的报价。

她说,清华留学是自主招生,对外籍学生很友好。

高中毕业,平均分90左右,社会活动经验丰富,有中文考试成绩,可以申请清华大学。

如果是母语为中文或高中阶段接受中文教育的申请人,通过清华认证后,也可以免除提供HSK成绩的要求。

在简的带领下,张瑞娘的升学之路意外地顺利。

她总结发现,简的成功是大胆的,申请材料准备丰富。

申请清华就像申请美国大学一样,会很顺利的。

04

查找信息

比起常春藤联盟,留在国内读清北更好,这是为什么你选择在中国读大学? 这很明显! 简说,这不是因为中国的大学越来越不输给国外的大学! 她在国内的大学接受过教育,在美国也做过访问学者。

对这两个国家的大学教育都有很深的了解,从研究水平来说,中国的大学逐年提高。

2000年简决定去美国生子时,她对中国的教育非常失望。

原因是她把在个人考试、升学中所受的痛苦套用到了中国的现代教育中。

大部分媒体都报道了现在的中国学生有多痛苦,这些信息深深触动了父母们的神经。

下一代会吃这样的苦吗? 这句话几乎可以“打垮”每一位中国父母的心。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教育捷径的能力以中国父母最强。

简说,她所在学院的大部分老师在访问学者的时候都选择了生孩子。

这是多么好的海外生育机会,公费全过程,这个时候不生比较好! 简也是这么想的。 其实她的学术研究领域并不比国外差,但无论是学术期还是研究者都有学术联合体。

这种状态既是大环境造成的,也是无知造成的。

在她儿子申请大学之前,她再查了一下全美的大学,发现她喜欢她儿子的学校,而不喜欢她儿子; 她儿子喜欢的学校,别人根本看不起。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不是孩子不好? 因为父母们总是先入为主,认为美国作为第一经济强国无处不在。

简带着儿子在美国生活了十年,但孩子们不熟悉美国的教育。 和她听到的“美国教育优于中国教育”完全不同。 ——美国表面上是平等的,但也有严重的等级划分,还有学区的概念。 而且大学不依赖分数,本身就不公平。

简这样一个普通收入、普通孩子的家庭,想不到常春藤联盟学校。 光学费就是巨大的支出。

看清美国教育的本质后,她完全放弃了,去藤校奋斗的路几乎看不到希望。

简觉得清华很好,目标几乎没有变。

申请中途没有领导,自己想办法突破了层层关卡。

回顾这一路的经历,她觉得国籍带来了一些优势,但要读一所好大学还需要个人努力。

结语:从最先赴美生子的家庭可以看出,教育难、教育苦是中国父母心中的一根刺,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但获得美国国籍只是其中的一条出路

但实际上,去美国生孩子是父母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成功的捷径。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