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音乐家们》。
真正的画家,在眼睛能看到的地方,能入画。
世界广袤而富饶,把所有生命都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对我来说也不够时间。
每天早上,我都去摄影棚,埋头于创作。
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从小就对绘画充满热情,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和爱。
20世纪90年代,我已经创作了4500多幅油画,2500多幅其他类型的绘画,以及350多幅原创雕塑。
我认为对艺术的热情和热爱,以及每天的技艺锻炼是成为艺术家的必由之路。
机器人《男人与马》。
资料照片
故乡是一生的风景
1932年,我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出生。
那时,城市里没有大博物馆,也没有艺术教育。
画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从小就想成为画家。
我拿着笔画家乡的风景,一画就是一辈子。
家乡是我艺术生活的起点,也是我无尽的灵感之源。
在我的画中,从麦德林出发,人们可以看到拉丁美洲,可以看到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真实生活。
20岁的时候,我离开了麦德林,住在其他国家。
据说70年的岁月会使我和家乡的联系变得冷淡,但关于麦德林和拉丁美洲的记忆和气氛,在画中一直像光晕一样闪耀着。 因为我在用记忆画画。
曾经,我在一个市场画画,临摹站在面前的人。
当他意识到他成了我的模特时,突然来了,撕碎了画纸。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临摹过眼前的人和景色。
这倒使创作更加自由,当我画房子不需要看真房子的时候,画里都是记忆的痕迹。
麦德林对我来说很亲近,我在那里记住了生活,过了马路,走在棕榈树下,家乡的风土人情在时间里发酵,形成了美好的味道,留在记忆里,萦绕在笔端。
在我的记忆中,很多哥伦比亚人住在乡下的小屋里。
所以,我画的麦德林被无限的山包围着,就像是岛上的小镇。
那里没有道路,只有用土和石头垒起来的街道,没有摩天大楼。 只有一层楼或两层楼的房子。 墙壁被涂成白色,屋顶被瓦覆盖着。
远处隐约可见沉睡的火山,冒着深紫色的烟雾。
植被郁郁葱葱,绿色的香蕉树上长着宽阔的叶子。
就连静物也是拉丁美洲。 桌子上放的是热带水果,奶昔有哥伦比亚果汁的明亮颜色,还有克里奥土豆和热豆。
画中的人们来自不同阶层,来自拉丁美洲的日常生活,衣着自由、幸福,有的想洗澡,有的落马,有的斗牛。
我画的是拉丁美洲这片土地的一部分,也是最普遍、真实、纯粹的拉丁美洲形象。
我认为艺术作品要走向世界,地域特色很重要,为创作提供养分的是我们居住的土地。
就像家乡威廉福克纳一样,一生中,他写的都是发生在美国南部尘土飞扬的城市和人们身上的故事。
在故乡拉法县这片“像邮票一样小”的土地上,福克纳创造了并行时空——约克纳帕塔法县,在轮回中探索人类的宏伟命题。
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拉丁美洲》是一贯的。
例如,“斗牛”是哥伦比亚重要的民间活动和传统仪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多年来,我反复描绘这个主题,以油画、炭画、水彩画、素描等多种形式营造“斗牛”世界。
在那里,云层明亮,泥沙金黄,彩旗飘扬,是一场色彩的盛宴; 斗牛士们衣着鲜艳,肢体强健,眼睛坚定。
死亡介于人与牛之间,静止的画面有张力。
实际上,戈雅、毕加索、达利等都曾画过《斗牛》,是绘画史上重要的仪式主题之一。
通过描绘“斗牛”,展现了家乡的风情和传统,也融入到了世界艺术传统中。
费尔南多博特罗。
机器人在中国提供照片
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
说到“土气”,人们经常会想到“肥胖”。
实际上,看起来“膨胀成圆形”的人和物只是有一定的体积。
17岁的时候,我对表现体积感兴趣。
在早期的水彩画中,我跟随直觉,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在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学习绘画大师的作品时,发现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肖特、马萨乔、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强调体积,给画面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力,也强调颜色和形状。
但是,在艺术史中,在中世纪等,体积往往被忽视和遗忘。
到了14世纪,肖特再次强调了体积的重要性。
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所有画家都或多或少地在作品中表现出体积和空间。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作品“夸张”地表现了“体积”,但艺术创作本身就是夸张,梵高和马蒂斯强调色彩,波提切利和贾科梅蒂喜欢优美的线条,而博特罗则关注体积。
体积可以产生深度的视觉幻象,为在画布和墙壁上表现三维物体提供可能性。
感性探索体积,是一种审美变形,丰富的形态和丰富的色彩使作品更有张力和诗意,更能打动人心。
生命是有限的,我认为艺术应该赞美事物,颂扬生活,感受喜悦。
因此,我在作品中形成了强烈的体积感、视觉和谐性、合理的色彩搭配和静止人物的平衡搭配,给观众带来了田园诗般的审美体验。
几十年来,在各类作品中,我一直坚持着这种艺术风格,它就像我的声音一样无法改变。
例如,我非常喜欢欧洲绘画、心仪戈雅、贝拉斯克斯,但在重新创作名画时,我坚持自己的风格。
这些作品绝不是大师作品的简单翻版,而是我对古典艺术的思考和诠释。
我欣赏这些艺术史经典,反复学习揣摩,在艺术传统的滋养中磨炼绘画技巧。
但对于创作者来说,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风格非常重要,必须在吸收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
你可以选择画家的主题和作品,但请用自己的风格表现出来,作为原创作品。
所以,即使“再现”梵高的《向日葵》,花瓶和花依然充满了体积感,有着我标签般的艺术风格。
艺术家形成个人风格,需要费时的灌溉。
这种方式因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深化,因思维方式的成熟而加深,因视野的扩大而越来越丰富。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活中,我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面对质疑,也绝不动摇。
通过年复一年的磨砺,不断吸取新的创作主题,形成新的创作序列,我的风格更加确定,更加鲜明,得到了世界各国观众的认可。
有人曾说,我的作品让我想起中国唐朝的艺术风格,丰美的美人,强壮的骏马。
我喜欢唐朝的艺术,想来中国欣赏这些美丽的作品和恢弘的建筑。
来中国办展览会一直是我的梦想。
2015年,实现这一夙愿的——“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回顾这次中国之行,孩子们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展览会的第一天,很多学生来参观,他们看到我的画非常兴奋,非常高兴。
麦德林离北京这么远,这些充满拉丁风情的作品在地球的另一端被这么多中国孩子欣赏,让人感到惊讶和感动。
也别忘了故宫博物院。 这座雄伟的皇家建筑的大红突出了我的记忆。
后来,我在很多作品中使用了这种认真而美丽的红色。
表达我对中国的钦佩和爱是不够的,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快。
目前,我计划来中国举办展览会。 早点去,再次来到中国,希望这个美丽优雅的国家。
(作者费尔南多博特罗是哥伦比亚著名画家、雕塑家,王佳可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