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是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艺术史学家,也是海内外知名收藏家。
高邮路线5月25日是郑振铎抗战时期上海的蛰居地。
(高邮公路5号新民晚报记者金晶摄
坚持孤岛之战
郑振铎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学习,1917年进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后,与沈雁冰等人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
1927年留英,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多家出版社,出版了《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等。
1941年12月,上海沦陷,文艺界救亡协会和“多家”负责人郑振铎选择不避西南方,留在上海,在烽火硝烟中为国家大量抢救收购珍贵古籍文献。
但郑振铎不得不只身离开家,化名隐居。
他首先由爱国政治家、学者张国淦先生介绍,家住文陵路。
1942年,他又搬到居尔典路(今湖南路)。 也就是说,现在的高邮路5号是25号。
当时,郑振铎住在二楼的两个小房间,一个卧室,一个书房。
住在虎穴旁边
据郑振铎《蛰居散记》介绍,居尔典路当时离郊区很近,非常偏僻,周围都是菜地,常见农民给松树施肥。
他有时在田地里走,不用担心遇到什么熟人,非常适合过着隐蔽的生活。
但是,世事难料。
他住的大楼的大门,正好面向深宅的后门。
郑振铎刚搬家的时候,那所大房子还空着,后来四面高墙装上了铁丝网,也通电了。
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五日,他到这座豪宅“参观”,才知道汪伪政权的“股胥之臣”周佛海要搬走了。
难怪迄今为止,间谍们多次来到周围“调查”附近居民的情况。
当时郑振铎沉着应对,没有破绽百出。
这样一来,他就成了潜伏在虎穴旁边的人。
郑振铎还在《蛰居散记》的《我的邻居们》中写道,周佛海搬家后,整晚灯火辉煌,一直在聚会。
他被吵得睡不着。
而他的窗户正对着周佛海家的厨房,周家日夜不停地炒炸,厨房里喷出的大量油烟使窗户也很难打开。
就这样,郑老师勇敢地潜伏在虎穴旁,直到抗战胜利。
1949年起,郑振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10月17日,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殉职。
新民晚报记者沈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