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崛起的上海滨江美术馆 |西岸\u0026东岸:从工业遗产到公共空间

2023-01-30 10:09:40编辑:阿卫

【编者按】无论是纽约、巴黎、伦敦还是柏林,世界各大城市始终有一条母亲河贯穿其中,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装点河边的美术馆和美术馆,目睹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也刺激着城市的发展。

崛起的上海滨江美术馆 |西岸u0026东岸:从工业遗产到公共空间

上海也是。

由《〈澎湃新闻〉艺术评论》( www.thepaper.cn )推出的“崛起的上海滨江美术馆”系列主题,将沿着浦江两岸的滨江大道,逐一领略河边博物馆、美术馆的风采。

它们或深植于上海发展的悠久历史,或为近几年新矗立的城市新地标。

这些“看江景美术馆”是地域空间不可缺少的景观,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已初具规模。

从西岸到东岸,一场变革让无人问津的工业废墟成为上海热门的公共空间。

上海黄浦江边的美术馆制图:黄桅王亦贽唯

近年来,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已初具规模。

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大部分艺术馆的开放,都是工业遗产的改造故事,通过一次次的变革,徐汇滨江从无人问津的工业废墟变成了上海热门的公共空间。

与此同时,在下游对岸,浦江东岸也解放了许多古老的工业厂房,成为艺术的空间和家园。

由此开始的艺术项目在两岸展开,热闹江景,开启了期待的未来。

徐汇滨江改造可追溯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当时,徐汇区海岸线形成了3.3公里的模板段。

到2012年,徐汇区委区政府确定开展西岸文化走廊品牌项目。

同年,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同时签约落户徐汇滨江。

2014年3月28日,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式开馆运营。

除了真伪漩涡中的《功甫帖》之外,美术馆的建筑本身也备受瞩目。

柳亦春(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改建后的龙美术馆(西岸馆)有着独特的“伞拱”结构。

大尺度拱形空间表面是纤细的清水混凝土灌注而成,与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时尚空间“斗廊”形成视觉呼应,营造出理性冷静的工业感和原始感,对比鲜明的力量感和轻盈感。

“(美术馆)外面有一排建筑物,以前是运输煤炭的码头。

设计师保留了旧的记号笔,使之成为具有历史年代感和后工业感的美术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副馆长杜京徽对《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 )说:“在周末,很多人把美术馆作为拍照的背景来纪念。

龙美术馆(西岸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两个月后,余德耀美术馆也通过开馆展“天人之际”正式宣告运营。

余德耀美术馆的建筑是由原龙华机场的大机库改建而成的。

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在现有遗址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明亮的开放式玻璃大厅的规划利用,对建筑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满足巨大的展览需求。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经过变革的旧仓库将为美术馆带来视觉冲击力和历史的沧桑感,新建的玻璃大厅将充分发挥其亲和力。

余德耀美术馆

次年,龙腾大道2555号原上海飞机厂厂房经过改造,转型为西岸艺术中心,承接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一系列艺术、时尚、演艺活动。

旁边是几乎同时开放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和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一系列机构场馆……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徐汇滨江的西岸文化走廊已经成为艺术展示的重要基地,成为市民休闲的舒适空间。

“(以前)徐汇区的人可能不知道徐汇区有黄浦江沿线的路段”。 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产业推进部部长陈安达在接受《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 )采访时表示:“原来是码头和砂石厂,人根本进不去。

利用世博会,开放公共空间,让人们欣赏黄浦江上最好的景色、最好的空间。

对一个城市来说,水边空间是最宝贵的资源。

一直以来,黄浦江都具有交通功能,起到连接外部水道的作用,因此两岸布局也主要与产业相关。

造船厂、电站、水厂、码头,代表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光辉历程的一系列工厂位于滨江两岸。

同时,这也意味着与城市生活分离,市民无法接近这里。

《时代建筑》杂志运营总监、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合策划人戴春告诉《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 ),“黄浦江两岸其实非常希望进入整个城市生活。” “政府认为从规划的角度来看,也应该成为整个上海市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这是从大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的。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一样,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把滨水空间让给老百姓,包括这样的公共机构和公共空间、开放的公园、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作为新的勾结方式,把上海最大的公共空间还给老百姓。

如今,许多美术馆都建在滨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我们的城市是属于老百姓的。

特别是这几年市政府推进的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改造是滨江两岸的贯通。

目前,上海滨江空间已基本贯通,功能提升,包括交通组织等各方面的全面改善。

整个黄浦江将真正属于老百姓,成为今后上海对外交流和吸引更多人来上海的重要名片。

2017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

2017年11月9日,西岸艺术设计与博览会在西岸艺术中心举行。

博览会期间,徐汇滨江所有艺术机构,包括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两年来汇聚的各大艺术空间和画廊,陆续举行了开幕活动。

丰富的展览项目吸引了全世界艺术领域的人们,西岸一年一度的盛况空前。

当然,西岸的迅猛发展不仅仅是一年中的短短几天,从美术馆到画廊,持续的日常运营是更重要的内容。

无论是龙美术馆还是余德耀美术馆,创始人原本都是收藏丰富的大收藏家,但并不是每个收藏家都能创造出成功的美术馆。

在选择进入美术馆的过程中,陈安达对这件事非常了解。 “从民间美术馆的角度来说,遇到了两个困难,第一个是谁做,第二个是怎么做。

他们希望公开自己的作品,每年花很多钱维持美术馆的运营吗? 这非常重要。

二是怎么办。 其实这意味着能否继续下去。

“经过几年的运营,龙美术馆(西岸馆)的风格定位已经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是举办国际性的大展和特展。 ”副馆长杜京徽说。 “我们有自己的藏品,在结合藏品的基础上,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以大展特展为主,主要是国际国内一流的艺术家、一流的艺术作品。

传统领域有这些年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特别展,如2014年的鸡缸杯特别展、2015年的康雍干宫廷艺术大展、2016年的宋元绘画展等。

在现代领域,有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詹姆斯特雷尔、安东尼格姆雷等国际水平艺术家的个人画展。

杜京纹章表示,龙美术馆选择展览的标准是“观赏性、学术性于一体”,“无论是展览形式,还是作品本身,都要让观众走进来,亲身体验这些作品。

印度尼西亚收藏家余德耀热衷于收藏现代艺术,尤其是大尺度的装置作品,因此他的美术馆也有着极其广阔的空间。

举办4年来,其举办的展会体现了余德耀个人的收藏文脉,也呈现出国内外当代艺术的发展,尤其是2016年的贾科梅蒂大展,在艺术领域备受赞誉,2015年举办的“雨屋”也曾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

“到十三五年底,也就是2020年,徐汇滨江将聚集约20个公共文化艺术场馆,”陈安达说。 “其中包括四个美术馆、六个大型剧场、艺术中心和小型美术馆级设施。

西岸也将成为亚洲公共文化设施集聚度最高的地区。

西岸艺术走廊的未来规划包括星星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多个场馆,但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西岸美术馆为期五年的合作项目。

西岸美术馆效果图

据说西岸美术馆的设计者是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 David Chipperfield ),整个展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18年内竣工。

从2019年到2024年,蓬皮杜艺术中心将与西岸美术馆在展览、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交流。

“五年常设展会有三届,”陈安达在《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 )中说,“在西岸,我们有机会看到世界现代艺术发展史论的线索。

此外,各大艺术机构和画廊进入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其他一些机构也开始自发就近聚集。 这正是陈安达所期待的。 “我们希望未来整个城市的文化设施都是星罗棋布,不需要太多干预就能自然形成。

“其实上海的目标是纽约、东京、伦敦这样的城市。 从上海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我们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教育素质、基础设施都不比这些城市差。 但为什么我们还不是卓越的全球城市,缺乏文化创新力和绿色发展力,这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陈安达说:“无论是‘巴黎’左岸,还是‘伦敦’南岸,和这些地方相比,希望能成为有文化和活力的地方。”

其实从发展轨迹来看,不能说任何一个海岸的发展都能直接借鉴成功模式,而要自己探索更适合当地的发展轨迹。

如今的西岸文化长廊,对徐汇区乃至整个上海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文化目的地。

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浦江对岸其实也有同样的发展潜力。

“东岸其实也具备这个条件,”邓智团说。 “加上东岸新的文化功能,黄浦江两岸将成为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公共空间,真正成为人们经常去的休闲和旅游空间。

2015年,首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场坐落于刚刚兴起的西岸文化长廊,探讨各种“城市更新”话题,为西岸艺术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

2年后,2017年城市空间艺术季搬迁至黄浦江对岸。 主要展区所在的建筑曾是亚洲最大的粮仓、“远东第一流”的仓储建筑、民生码头中最震撼的工业遗产——万吨筒仓。

八万吨筒仓

筒仓内景

“艺术季重要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

此次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合策划人戴春介绍说:“我们筒仓的未来也将成为现代艺术的中心。”

这次,我想通过这样的展览,尝试一下现代艺术能否在这里生根发芽。

不远处,民生码头旁边的上海造船厂也改造成了艺术空间,其设计者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与此同时,场馆所有者还邀请日本大地艺术节策展人北川富朗参与策划,让整个公共空间表情更加丰富,让现代艺术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艺术很重要。 不仅应该在美术馆里,也应该在公共空间里。

戴春说:“我认为未来的上海还有非常大的希望。 有这么多国际知名艺术家、艺术策划人、这么多著名建筑师。

这样的一些设施,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开放空间中向市民展示,将来我们的文化结构应该会大幅提高。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