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外国语学校海外部一名16岁高一学生,在参加中国探险协会组织的青少年腾格里沙漠探险项目时意外身亡。
据新京报报道,该学生此前从未参加过室外徒步等活动。
据《红星新闻》报道,该校另一名参加沙漠探险的学生表示,很多人之所以参加这个活动,是因为出国留学有好处,不喜欢户外运动。
“外地人”活动能让留学申请变得“独特”吗? 价格不高的背景提升项目真的有价值吗?
名目繁多的背景提升项目会产生家长的不安
“从训练营丰富、精彩、独特的活动中提升申请文书亮点,让招生官记住独一无二的你。
“据中国探险协会官网今年6月15日发布的《唤醒孩子的探险精神,来这里开启一场探索之旅》文章,6月9日,该协会联合某校召开青少年探险科学训练营家长说明会,共同探讨探险活动和留学申请的相关问题。
国外学校对招生没有设置具体的可量化考核标准,标准化考试成绩很重要,但对申请没有决定性作用。
另外,在提交申请材料时,申请人需要通过“自荐信”陈述自己的个人特质,填写网络申请表格时,很多学校也需要申请人列举自己的活动经验。
夏令营、实验室体验、国际志愿者、人文之旅、专利发明、徒步西藏、高端晚宴……针对国外高校招生要求,各种背景提升项目应运而生。
记者搜索发现,这些背景提升项目价格不菲。 一周体验类项目,发表论文、进入实验室等学术类项目,价格多在8000元至20000元,价格多在3万元至6万元。
各机构名目繁多的背景提升项目让浙江温州家长邵女士感到不安。
“两个孩子的成绩是4个A*,雅思7分,最后的升学成果天差地别。 一个进入牛津,一个进入曼彻斯特,差距在于背景的提高。
在邵女士参加的某留学家长群里,类似的言论频繁出现,紧随其后的是某背景提升项目的销售。
邵女士告诉记者,背景提升项目的名称、授课教师的身份通常是“耀眼的”。
面对种种诱惑,她多次动容,希望能让孩子学到校内学不到的知识,申请国外学校加分。
有一次,她看到了以“漫威背后的商业战略分析”为主题的项目定位。
根据项目的介绍,探讨社交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如何颠覆传统的传播模式。 授课教师是全美前30名的名门大学教授。
项目结束后,可获得教授网申推荐信,学生可独立完成3000-4000字的研究报告,并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当时想向孩子报告这个项目,但是价格太高了,34000元。
“邵女士会找到以前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学生来上课。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在校内学习了这些内容,推荐信的内容更加模板化,“可以改成谁的名字。
”
“但是,假设别人有很多项目,我们没有,如果其他背景条件相似,学校会不会录取别人家的孩子? ”想到这里,邵女士又有点不安了。
背景提高项目的含量令人怀疑
不仅家长感到不安,学生也因为缺乏“活动”,质疑自己的申请竞争力。
来自北京某中学国际部的学生小寒表示,申请留学时,美国本科通用申请系统要求在“活动”栏填写10个经历,并对每个经历进行一句话的总结。
“我做的活动没有那么多,扭头才能凑齐10个。
但是班里有同学,每个假期都付钱参加各种活动。 她在烦恼哪个活动能分得更多。
”
寒坦言,有同学为了留学花钱买经验。
例如,有同学花了几千元参加了一个社会组织举办的爱心义卖活动,试图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方将物品交给同学出售,但“最后这位同学卖不出去,损失也由自己承担。
”
记者了解到,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有不同的背景提升项目。
升入高中背景提升通常是爱心义卖、动物保护、沙漠露营等体验类活动,以及相关商务竞赛等高校申请研究生背景提升项目,一般为科研、实习等。
一名以8000元参与“知名企业实习”项目的大二学生对记者说,他在演讲会上说,前辈参加过“大厂产品运营管理”项目,不仅有大厂的实习经历,还能拿到推荐信,这让他心动
但真正参与进来后,发现所谓的“升级”项目,其实是老师讲网络课,学生写完作业,“一个月的‘实习’结束了,也没有什么收获,只能拿到一封推荐信。 而且,大家收到的推荐信,除了名字以外都是同样的内容。
”
北京一家留学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在推销背景提升项目时,他们有相应的话术,即对学生背景较弱的项目推销相关的“提升”。
如果学生没有比赛经验,鼓励学生参加付费竞赛。
如果学习成绩一般,就推荐科研项目,说“科研经验与成绩互补”。 学生烦恼的时候,会问:“如果两个学生的背景相同,成绩也相同,你是招生官的话会录用谁? ”告诉学生。
很多合格的学生表示,机关“老师”在推销这些项目时,强调“申请评估时,有科研经验的人走不同的路”。 “优先录用有大型工厂实习经验的学生”等类似的词语。
进入大学、研究生院的环境后,我发现这些完全是营销的话术。
来自武汉某理工科大学的陈宁(化名)有过这样的经历。
大学二年级时,她在留学中介的推荐下申请了“支持摩洛哥”项目,负责教当地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英语。
项目费用为6000元,不含机票。
“当时,中介告诉我,申请美国学校的研究生时,会看志愿者的经历。 我也不知道合格标准是什么,所以报名了。
“陈宁在当地居住环境很差,教了两个星期,所以只是去了,不持续性的教育没有给当地学生带来变化,但她的留学申请也没有被这个经历所渲染。
“当中介机构为我申请时,这一经历并没有出现在我个人的陈述中。 后期申请老师换了,她告诉我短期的志愿经历不重要。 面试中被问到的话反而会很尴尬。
陈宁看到,这段经历是以一句话的形式写在她的简历上的。 “热爱生活,曾在摩洛哥任教,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参与冷门留学项目是“本末倒置”
在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参加“背景提升”,是为了写简历,让自己在写个人陈述等推荐材料时无话可说。
那么,后台项目在留学申请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原华北地区的面试委员会负责人雪鹈面试过数百名学校申请者。
她告诉新京报记者,海外大学不仅关注标准化考试成绩,还关注学生的经历和性格,因此很多申请海外大学的学生和家长担心自己或孩子的经历不足,不足以吸引招生官员。
雪鹈坦言,这其实是申请中的误区。
很多孩子和父母觉得经验越丰富越好,活动越难得越好。
但是招生官和面试官在审查这些经历时,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深度、自我意识,以及是否有诚信、热情、礼貌、体贴等。
更重要的是,学校关心学生是否真心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雪鹈面试过一个学生。 简历非常优秀。 就读于北京某一流公立学校,成绩名列前茅,参加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热爱文学,把高年级的学生带到某自闭症治疗中心与孩子们交流……
雪鹈发现,帮助自闭症患者的回答很详细,但申请者对自己的感情和心理缺乏说明,对什么是自闭症也缺乏认知。
“他对自闭症不太了解,但他不想承认这个事实。
“雪鹈表示,虽然发现这是这次应聘者为了磨炼经历而参与的“背景提升”,但这样的项目显然对他的应聘没有好处,而且应聘者在面试中讲述经历时的态度和表现也对他的应聘产生了负面影响
“通常,申请人是真的喜欢还是假的喜欢,可以通过两三个问题来知道。
”雪鹏坦言,在评估学生报名时,不会在意学生的资历是否冷淡,学生参与活动的数量如何,而是关注申请者是否热爱某一领域,是否通过某一经历激发自己的思考。
雪鹈表示,无论做什么活动,都有真诚的爱,通过长期坚持,爱和坚持,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就有利于申请。
在雪鹈看来,父母、学生花重金让学生体验生活是“劳而不喜”的做法,申请体验冷门背景提升项目是本末倒置。
“以沙漠探险为例,如果学生从小就对探险感兴趣,想挑战自我,这没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磨炼经历,这是非常没有价值的。
”
雪鹈建议申请人从周围的东西开始。
“如果想改变,改变父母也是变化,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做小项目也是变化; 如果想体现团队精神,参加学校排球比赛也能体现团队精神; 如果你想证明自己的坚持,长期留下的好习惯都是坚持。
”
采访中,多家留学机构的负责人和家长表示,近年来“冷门”背景提升项目增多,多以“留学有好处”为噱头,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的项目存在风险。
“申请者和家长应该了解申请者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爱和思考,而不是让学校在招生时只看申请者参与了多少项目。
”雪鹈说。
北京新闻记者戚望
编辑巫慧缪朝霞
校对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