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发源地,上海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没有中断现代主义艺术探索的城市。
其中,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勃兴和流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久事美术馆今起正式开放的“尊崇与信念——海派抽象艺术研究展”,汇集了24位居住在上海的抽象艺术家的61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抽象艺术何以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艺术抓手,上海何以成为抽象艺术之都。
此次展览可谓馆校合作成果丰硕,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久事美术馆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国际知名建筑策划人李翔宁博士担任总策划,该学院副教授、知名艺术家由幸泽博士担任策划人。
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发展,不仅有早期西学归国的现代画家在上海留下的传承文脉,也有对这个中国最大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海派文化——新鲜事物的兴趣和包容。
此次展览以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发展为线索,梳理了百年来抽象艺术在上海的发展。
上海是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发源地,从1932年成立的“决澜社”,到建国后1979年的“十二人画展”,再到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浪潮的席卷,上海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对现代艺术探索的热情。
2000年至今,抽象艺术展活动更为频繁,海派抽象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形成了独特的力量。
目前,从上海抽象艺术家的数量和展览举办次数来看,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抽象艺术之都”。
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王陈音、薛松、丁乙等都是在上海生活和创作的当代海派抽象艺术家,他们经历了同样的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但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思维。
展览在艺术家不同的创作理念下,展示了不同的作品风格,24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展厅碰撞交融,很快就带来了这次展览源于海派、兴起于海派的研究话题。
王陈音《飘渺》
对色彩和色调的诗意把握是王陈音油画作品风格的重要特征。
他习惯把色彩统一成朦胧和谐的灰色色调,很少使用纯度和亮度高的颜色。
此次展出的《飘渺》 《原点空间》系列,也像是披着明亮暖色的喧嚣,正好表现出宁静和诗意的虚幻境界。
丁《十示》系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丁乙一直在画十字和米字格。 将无意义的反复心理体验浓缩在画布上,从笔触、色彩、材料、质地等多方面将这一主题发展成为神秘而丰富的表现形式。
如今,“十示”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标志。
蔡广斌《中国山窟山系列》
蔡广斌这次带来的两个《中国山窟山系列》带有幻想的颜色。
这是一种观念水墨,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水墨中的笔墨元素。
像画纸一样的黑白效果,加强了观众对技术元素的联想,绘画感的笔触浮现在阴影的色调上,制造了心理张力。
黄渊青《2019-12》
在学术界看来,“海派抽象艺术”是一种依托不同创作理念追求多样性的抽象艺术形式——艺术家扎根上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海派文化、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共同为文化寻找依据而形成的整个现代艺术创作。
“海派抽象艺术”是中国现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文化寓意,以中西思想交融呈现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确立了独特的艺术地位。
海派抽象对中国抽象艺术边缘化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国当代绘画语言研究也具有补充和示范作用。
李磊《c沉醉于地中海》 02
此次展览以“海派抽象艺术”为线索,以居住在上海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为对象展示作品,旨在探索这些艺术家作品的图式语言及其背后的具体文化特性,探寻新的时代背景下,海派抽象艺术的发展走向。
从而更好地推进海派艺术容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海派文化和上海都市文化精神,共同寻求海派文化艺术的发展依据。
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该展览在公众教育方面也引入了馆校合作的模式,展览期间邀请幸泽博士担任策展人,将久事美术馆作为校外课堂,向学生们教授艺术知识。
久事美术馆希望借此次展览吸引更多市民进入和了解海派抽象艺术,分享这座城市独特的海派文化气质和海派艺术魅力。
这个展览会将持续展出到3月13日。
作者:范昕
编辑:汪丽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