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专访少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何源:紧扣居民感性体验打造少城生活范式。

2023-01-19 14:24:52编辑:歡誨

封面新闻记者刘秋凤实习生张岗凌宇

少城,2300年来,城址不变,城名不变,鱼骨般的胡同格局从300多年前传承至今。

最近,少城发生了一些变化。

专访少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何源:紧扣居民感性体验打造少城生活范式。

它变大了,但同时也变小了。

随着成都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的全面结束,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也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少城街道变大了。

调整前,其面积为1.68平方公里,调整后为3.66平方公里,但社区数量减少,由原来的7个社区缩小为6个社区。

这个“一大一小”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背后是对社区管理的深切关怀。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对少城街道办书记何媛进行专访,探讨少城规划空间布局调整,分享少城社区治理之道。

产业回归城市

街道行政区“牵手”产业功能区

围墙,这可能是人们对传统产业园区的固有印象。

“围墙周围,产业的人在里面,社区的人在外面。

“何媛认为,这是‘两张皮’,是一种职住‘割裂’状态。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产业”纳入社区发展管理。

产业布局和社区管理,看起来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但现在有机结合了起来。

街道行政区和产业功能区快速携手合作。

“以前,街道行政区和产业功能区比较分割。

何媛举例说,以前汪家拐街的一部分属于青羊区金融商务聚集区管委会管辖范围,一部分属于少城国际文创谷管辖范围。

目前,调整后,一个产业功能区不再被不同的街道行政区分割,少城国际文创谷全部位于少城街道。

“在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中,产业功能区是必须考虑的内容。

何媛表示,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成都经济组织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此次调整使产业功能区摆脱“抓产业”,产业回归城市,形成产城一体,平衡发展,产业发展成果惠及辖区居民。

如今,无论是少城国际文创谷园区,还是明堂文化创意园区,都已成为无围墙的社区文创空间,成为公园般的公共服务载体。

社区居民可以自由参观、感受,融入其中的小区文化氛围(场景)。

琴台路是成都重要的文化地标,为什么这次也被纳入少城街道? 这也有“产业发展”的考虑因素。

有少城国际文创谷加持,文创产业自然是少城的主导产业。

琴台路加入“大家庭”后,可以找到更多发展文创产业的机会,释放更多产业活力。

2019年12月30日,青羊区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区委书记戴志勇表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根本目的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更好规划空间布局,整合各种资源,推动青羊区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新的分区调整实施后,将为青羊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社会管理等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区重组

过街大楼的“消失”与祠堂大道的“新生”

细心的少城人发现,在少城大家庭中,通过楼道社区“消失”,可能多了一个叫祠街社区的小伙伴。

少城街道的这次调整有了很多新的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少城社区更名为祠街社区,通过街楼社区划分分类为附近四个街道社区和商业街社区。

“少城社区与少城街道同名,缺乏能见度。

名字的更改花了很多心思。

”何媛说。

社区祠堂大道是百年老街,经过几次扩建和改建,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少城的文脉。

因此,社区的新名字采用了“祠街”。

2020年3月在“成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构改革工作总结暨村(社区)体制机构改革工作推进会议”上提出。 即使经过多次优化调整,成都村(社区)仍存在村(居)委会建设数量多、人口集中度不高、人口分布和服务能力不均衡等问题。

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减量化”,而是通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结构性变革,更好地激发村(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过街社区就是其中的“减重”。

所谓“过街大楼”,就是一座跨大街小巷的大楼,这种建筑形式在这个社区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名字流传下来。

经过详细的论证和周密的准备,增强了社区的减负能力,使社区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社区发展和居民服务,所以街道社区被划分为附近4个街道社区和商业街社区。

那么,如何激活内生动力呢? 一些社区从“产业”中寻找答案,加快建设适合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的新产业社区。

在少城街道6个社区中,宽窄巷社区人口密度最大,超过1万户。

这里同时是“宽窄胡同”景区所在地。

密集的人口意味着消费潜力,门户型旅游资源赋予广阔的胡同社区更雄厚的潜力,敢于实施自己特色的方案。

从2017年开始,宽巷子社区通过业态调整、场景营造、氛围营造相结合,在支矶石街、梧桐树街、实业街、小通巷栏子街、奎星楼街、吉祥街等地建设特色街,实现“一街一特色”。

如今,国际化社区、少城特色街区、宽窄巷子里大街经济区、全国模范步行街……其标签越来越多。

创新社会治理

打造少城生活范式

少城街道位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非常大。

调整后3.6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9万人,常住人口13.8万人。

这意味着这里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达3.78万人。

作为成都市老城区的中心区,人口密度不可避免,但“拥挤”绝不是少城所期望的形容词。

在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少城要有很多负责人。

少城有许多古老的庭院,历史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不能大拆大建。

解决方案是有机的更新。

“我们在广阔的胡同社区已经进行了三期有机更新,目前在桂花巷、仁厚街、多子巷进行了第四期有机更新,全面提升老城区的面貌和功能。

何媛说,少城区域有机更新是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创建的,在成都发挥了标杆作用。

“我们要构建少城生活范式。

“何媛问,少城生活范式是什么? 在少城营造的多种多样的社区新场景中,辖区职工、创业者、当地居民、外国游客对这些场景深有“感知”。

他们更深入、更自觉地融入街区管理,充分展现各种生活体验、生活方式,具有生活美学的价值,他们在这种生活中的感受和需求,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很强,具有共同形成的少城特有的生活形态范式。

这种强调居民感知体验的生活范式,内容丰富,活力四射。

在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中,少城思路广泛,充分结合实际,善于运用市场化逻辑,走市场化道路,以市场力量推动社区工程实施,提高社区建设质量,在丰富居民服务内容、节约政府支出的同时

近日,在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打造创新场景、集聚社区发展治理新优势、提升少城市区域融合治理新动能”,青羊少城市在全国脱颖而出,获得最佳案例

【如果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报告。 如果被录用的话需要费用。

新闻微信关注: ihxdsb,新闻QQ:3386405712】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