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unsplash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东北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度成为中国重工业基地之首。
上世纪末,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重工业基地开始衰落。
在此背景下,截至2018年10月,东三省共有国际学校63所,其中黑龙江有23所; 吉林有12处; 辽宁省有28个,居地区之首。
过去10年,国际化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近50所国际学校落地东北。
从办学性质看,该地区国际学校以公办学校国际部为主,民办性质的国际学校共有19所,占比30%。
东北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自“文字”在我国诞生以来,东北地区已被载入典籍。
《尚书禹贡》将太古时期的中国划分为“九州”,其中“冀州”涵盖的区域为东北。
关东、关外、北大荒,都是东北地区的别称,不仅让人联想到《周礼》、《山海经》“东北海外,大荒中”的辽远宏伟。
东北地区不仅是经济地区,还日益成长为文化地区。
作为一个豪放且具有BGM效应的地理名词,东北地区文化通过小品、电影、音乐等多种娱乐形式成为流行文化特色的化身,东北腔也曾风靡全国。
与东北方言的普及相比,东北地区的国际学校有什么发展呢?
一、国际学校分布截至2018年10月,据《中国国际学校图谱和区域性手册》,广袤的黑土地东三省共有63所国际学校。
其中,辽宁省拥有28个国际学校学位,位居区域首位。
黑龙江省排名第二,拥有23所国际学校。
吉林省排名第三,拥有12所国际学校。
从国际办学性质看,东北地区国际学校以公立学校国际部为中心共有32所,占东北地区国际学校总数的一半。
民办性质的国际学校有19所,所占比例为30%。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其他性质的国际学校分别有8所和4所。
在东北地区中,辽宁省国际学校数量最多,学校种类最齐全。
特别是该地区的民办学校,占该地区总数的43%,办学状况总体良好。
黑龙江省办学类型比较单一,只有公办学校国际部和民办国际学校。
但该地区民办学校是市场主流,占总量的78%。
吉林省国际学校数量最少,但办学类型丰富,其中公立学校国际部最多,占总数的六成左右。
从全国范围看,东北地区的国际学校远远多于西北地区。
辽宁省的国际学校和湖北、天津地区的数量基本一致。
黑龙江省国际学校数量与福建地区持平。
吉林省国际学校的数量略少于安徽省和贵州省。
2018年,东北地区新建国际学校只有1所,落地辽宁大连,区域总体增速放缓。
二、国际学校发展历史纵观东北地区国际学校发展,辽宁省国际学校发展历史最早。
1985年,沈阳市创办第一所预科院——沈阳师范大学国际继续教育学院GAC,正式开启东北地区国际办学大门。
此后的10年间,东北地区没有开设新的国际学校。
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又相继开办了三所国际学校。 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两所民办国际学校,其中枫叶教育集团大连枫叶国际学校[01317]。
21世纪初,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也分别开设了第一所国际学校。
2001年黑龙江省开办民办国际小学。
2003年吉林省开办民办国际高校。
自此,东三省开启了国际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间,东北地区开设了14所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的速度比以前急剧增长。
其中,辽宁省增速最快,新开设9所国际学校,黑龙江省仅有1所,吉林省5所。
2010年至今,辽、吉、黑三省的国际学校开始发展势头较好。
特别是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国际学校增长最快。
黑龙江省过去8年共开办国际学校22所,平均每年开办3所,发展迅速。
辽宁省一共开设了16所国际学校,以平均每年开设2所学校的增速前进。
吉林省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共有7所新的国际学校落地。
在新的国际学校陆续开设的同时,东北地区也有两所国际学校为了管理运营关闭了国际课程。
三、开办学段东北地区国际学校主要以开设高中阶段国际课程为主。
具体来说,开设高中阶段国际课程的学校达到58所,占整个东北地区国际学校总数的92%。
这一比例与东北地区国际学校的性质相呼应。
由于公立学校比较贵,公立学校国际部主要只开设高中初中阶段。
因此,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普遍了。
东北地区有9所开设K12全学段国际课程的学校,其中6所是民办国际学校。
四.国际课程类型和国际认证东北地区国际学校开设的国际课程以美国课程和加拿大课程为主。
开设AP课程的国际学校有19所;开设GAC课程的学校有6所; 加拿大BC省开设课程的国际学校有12所。
国际课程的流行程度从侧面说明美国、加拿大仍然是东北地区学生留学的主要留学国家和出口国。
开设A Level课程的学校有10所;开设IB课程的有7所国际学校。
10所学校开设了A Level课程国际学校,主要集中在大连和哈尔滨两个城市。
在东北地区开设A Level国际课程的学校:
大连四个地方
哈尔滨三处
沈阳一处
铁岭一处
大庆一处
开设7IB课程的国际学校只分布在辽宁和吉林,黑龙江暂时没有提供IB课程的学校。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还提供澳大利亚课程、新加坡课程、德国课程、日本课程、韩国课程等。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国际学校开设课程种类最丰富,不仅涵盖欧美类课程,还涵盖日韩课程。
韩语课较多,吉林朝鲜族较多,与边境毗邻朝鲜有一定关系。
在国际认证水平上,东北地区只有辽宁省的5所国际学校通过了国际认证。
他们分别是:
沈阳更新国际学校,WASC认证
沈阳远见国际学校,WASC认证
大连枫叶国际学校,高级认证
大连枫叶外籍子女学校高级认证
大连国际学校,CIS,EARCOS,WASC认证
其中3所学校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只有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和沈阳更新国际学校2所获得国际认证。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暂时没有国际学校取得国际认证。
五、国际学校学费情况东北地区公办学校国际部平均学费为40,079元/年,民办性质的国际学校平均学费为95,003元/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平均学费为158,348元/年,其他性质的国际学校平均学费与公办学校国际部费用基本持平,为41,41
总体来看,东北地区国际学校平均学费水平居全国中游水平。
与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等国际学校相比,东北地区民办性质的国际学校平均学费低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北上广深的民办国际学校学费均在10万以上,北京地区平均学费达到15万左右。
学费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人口构成、市场接受度、承受力密切相关。
东北地区民办国际学校数量较少,国际化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学校的发展和学费水平的提高。
(1)公立学校国际部
东北地区有32所公立学校国际部。
黑龙江省共有18所公立学校开设国际部,远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
东北地区平均学费约为4万元/年。
黑龙江省平均学费最高,达到4.6万元/年。
吉林省公立学校国际部平均学费在东北地区居中游。
辽宁省相对较低,平均学费低于平均水平,约3.4万元/年。
)2)民办国际学校
东北地区共有19所民办国际学校。
辽宁省约占7成,共有12所国际学校。
黑龙江和吉林民办国际学校数量相对较少,分别有5所和2所。
从学费来看,东北地区民办国际学校平均学费为9.5万元/年,吉林省平均学费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省市,达到16万元/年。
吉林市只有两所民办性质的国际学校,一所是IB学校,因此提高了吉林省民办国际学校的学费水平。
辽宁省平均学费约为6.9万元/年,黑龙江省平均学费为5.4万元/年。
(3)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主要集中在辽宁和吉林,黑龙江省暂不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辽宁省有外籍子女学校6所,主要位于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
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类型来看,辽宁省有两所美国学校、两所韩国学校、一所日本学校和一所加拿大学校。
辽宁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数量占东北总数的75%,与辽宁省主要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相关。
辽宁省地处沿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这也影响和促进了国际教育理念的渗透和进一步发展。
吉林省有2所外籍子女学校位于长春市,其中1所为美国学校,1所为德国学校。
这两所学校于2007年和2008年陆续建校入学。
东北地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平均学费为15.8万元/年,吉林省平均学费高于辽宁省。
请考虑数据样本量的极限,适当参考。
六、趋势和政策东北地区近年来国际学校发展速度放缓。
目前,库存市场国际学校大部分分布在大连、沈阳、哈尔滨和长春四个副省级城市。
2018年,大连GDP排名4个城市首位。
作为港口城市,大连商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迅速,城市发展潜力巨大,也带动了国际化人才的涌入和国际学校的发展。
因此,大连是地区内国际学校数量最多的城市,共有14个。
此外,沈阳、哈尔滨、大庆也是东北地区GDP排名知名的城市。
辽宁省会沈阳作为核心城市,联动发展周围城市。
沈阳市的工业基础比较好,这里的企业还有很多大型重工业。
另外,从经济增长率的角度看,长春拔得头筹。
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长春交通便利,连接了吉林省许多城市,形成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圈。
吉林省内75%的国际学校聚集在长春这座城市。
经济发展是影响教育市场的重要因素和基础另外教育政策也为国际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辽宁省经济环境和教育市场相对成熟,为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相关政策也不断出台。 2017年底《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2020年,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高校等学校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高水平的教育国际化体系基本形成。 鼓励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教育质量。
以公立学校国际部为中心的黑龙江省,其国际学校的发展与2011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密不可分。
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国际班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公办学校国际类开设标准、要求、收费标准建议等。
此后,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大庆一中、大庆外国语学校、大庆东风中学、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等相继启动了国际课程项目。
从2011年到2013年,民办国际学校也在萌芽,3年内建设了4所学校。
此后,黑龙江省民办国际学校暂时处于停滞状态。
2018年,新加坡伊顿国际教育集团与哈尔滨政府签署了合作办学的立项协议。 这一举措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黑龙江省民办国际学校发展的新希望。
吉林省民办国际学校数量相对较少,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民办学校发展,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了民办学校一定的支持。
但是近年来,受区域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吉林国际学校的发展相对落后。
2016年后,新开设的国际学校没有在这里落地。
总体来看,东北地区国际学校发展也呈现阶段性发展趋势。
根据顶思研究所建立的数据模型,辽宁省国际学校城市密度指数为84 (平均密度指数为100 ),作为地区领导者引领和带动着整个东三省国际学校市场的发展。
黑龙江省国际学校城市密度指数为80,以公办学校国际部为主体的特色支撑着区域内国际学校的发展。
吉林省国际学校城市密度指数为49,发展力度较弱。
但长春以良好的经济增长率取得东北地区第一,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普及,吉林省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赶上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顶思”、作者Momo Jessica。
文章是作者的独立观点,不代表芥子山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