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关村:双链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本报记者曾听到国忠通讯员张声
二十一家
江苏中关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双链融合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世界知名储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园区现有企业50多家,其中21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月5日,记者来到江苏省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江苏中关村),看到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江苏中关村共建的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已建成5万平方米的研究厂房和4条试制线。
该研究院投入使用两年来,服务行业内企业已超过200家,技术服务收入超过1亿元,申请发明专利54项,孵化成立5家新型储能科技公司,被评为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
“去年,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目标,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攻坚克难
“江苏中关村分管科技的负责人说。
高起点布局高端创新平台
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行业领先科研机构,高起点布局高端创新平台是提升园区创新水平的有效做法。
江苏中关村分管科技负责人表示,我们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通过特色产业和高端创新平台形成汇聚人才的“强磁场”,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技术不断突破,科技
”
近年来,园区陆续引进建设中科院物理所长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运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江苏中关村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电动汽车联合创新中心等5件家具的高影响力科技创新平台,有效引领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和李泓研究员带领的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围绕国家、地区和企业在储能技术领域的战略需求,吸引了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引导了具有实用前景的先进储能技术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全链条发展模式。
“我们积极与国内外大学医院、行业企业合作,推动尖端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开展了高性能正极、高容量负极、钠离子电池等多个项目的研究,与西门子共同建设了工业4.0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以智能化、数字化服务为核心,开展了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了电池产业向结构转型和高度智能制造的进军。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由天目湖先进储运技术研究院牵头申报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与国内外知名研究生院合作,成立了7个科学家工作室。 结合东莞散裂中子源、合肥国家同步辐射中心、北京怀柔国家科学城等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双链融合园区发展独具特色
2018年8月,江苏中关村与中科院物理所共建的长江三角洲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心)注册成立。
中心是中科院物理所“一村三湖”布局的重要一环,主要瞄准前沿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普等功能,帮助园区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竞争力,2020年苏南自建区省市共建重大
中心已引进以5名院士、11名研究员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首个在园区应用的科技成果包括固体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钠离子电池等国际先进技术,并已建成投产工业化量产的“室温磁制冷”“新一代近室温热电材料和组件”等项目。
同时,中心积极推进异质结光伏设备、热电材料、硫化物固体电池、医疗电池、预锂设备及新能源行业专业软件开发服务等项目合作。
江苏中关村分管科技负责人介绍,依托高端创新平台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园区已在固态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等多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江苏卫蓝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已建成2亿瓦时固态电池生产线并开始批量生产; 溧阳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钠离子电池在储能电池领域得到有效验证,全球首个开始量产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在园区成功实施。
园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双链融合发展,已形成丰硕成果,成为全球知名的储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园区现有企业50多家,其中21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中关村在动力电池产业方面,从2016年起步,到2020年产业链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已形成国内最完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创新型企业集群,到2022年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