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学乐器,中国人为什么需要考级呢

2022-12-15 11:13:58编辑:今别

考试水平对掌握乐器有意义吗? 我很容易认为没有音乐家和教育家。

郎朗不仅声称没有受过等级,还公开表示“不要受等级,更接近音乐”。 上音教授赵晓生曾多次在微博上揶揄、批评考级,认为“除了无意义的证书,学音乐没有任何理由参加考级”。

即使是应试级的乐器学习者,对应试级的印象也往往哪里都不去。

学乐器,中国人为什么需要考级呢

这样的看法理所当然,也有不少人的钢琴生涯达到了以考级为主的学生水平。 特别是由于普遍的跳级考试现象,很多9级学生不能弹8级曲目。

这样,乐器考试级就被嫌弃了,升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低,但中国人民对考试级的热情并没有消失,参与者已经超出了“琴童”的范畴,成人报名者每年都在增加,考试级分逐渐在各种类型的地方增设。

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2017年中国音协考级点,考官亲自上阵表演指导考级为何如此深入人心? 中国音乐家为什么不参加考试今天活跃的中国钢琴家大多数都没有参加过考试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走了另一条路。

例如1982年出生的郎朗,父亲在文工团工作时,家里放着钢琴。 他启蒙的恩师是沈音教授朱雅芬。

其他80后钢琴家的成长也有很多类似的环节。 出生于一个接近艺术的家庭,从小受著名学院教授指导,进入音乐学院附属或附中,到上大学的年龄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出国深造。

中国前一代琴童的这条晋升之路,是仿照苏联音乐教育体系设计的。

这个系统的钥匙是双轨制的。 普通中小学,以音乐为美育工具;同时广泛设立音乐小学、中学,集中培养天才儿童。

音乐家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雷夫斯基提出了构建苏联音乐教育体系的构想,与苏联相比,中国现代音乐教育起步要晚得多。

改革以前,不仅专业人才数量少,而且集中居住在北京、上海、沈阳、成都等艺术教育发达地区,有很多留学西方或师从苏联专业的危险背景。

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内地城市会弹钢琴的老师也多是单手数的,有过教学经验的更是少之又少,当地人接触郎朗这样的音乐教育的机会极为有限。

当时的中国钢琴也非常稀有,到20世纪80年代初产量只有一万多台,有钱也很难买到。 结果产生了投资价值。 据时代人士称,20世纪70年代末相关人员在1000多台购买的钢琴,几年后就旧了,可以以数倍的价格买到。

当时质量享誉盛名的上海钢琴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多难以买到钢琴,由于各城市流通数量有限,提前一年预订才能买到,“买一台钢琴必须搭配20台脚踏风琴出售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苏联人买钢琴要容易得多,80年代初钢琴只卖560卢布,相当于镇上员工两三个月的工资,苏联人把它当家具看。

尽管如此,在苏联走音乐之路,仍然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筛选。

苏联音乐教育家拉格金用“金字塔”描述了苏联的初等音乐教育体系。

1986年,苏联各地共有8387所七年制儿童音乐小学,260所音乐中等专业学校和艺术中等专业学校,28所特殊中等音乐学校,32所高等音乐学校。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只有15%的儿童音乐小学学生,最终可以进入专科大学。

认为该系统的主要作用不是普及,而是选拔真正的天才。

中国的初等音乐教育体系虽然不像苏联那样是“金字塔”,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一模一样,而且地域分布高度集中,很少辐射到广阔的天地。

朗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的时代,共有3000多人报名,只有14人(一说15人)被录取。

今天,这个比例更大,孩子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是个小东西,可以上地方新闻。

在中国钢琴下沉史改革前,除了少数曾经对外开放或被外国占领的大城市外,中国大部分人对钢琴非常不熟悉,文革后期一些地方组织钢琴演出时,有必要提前介绍其乐器的来历和性能

文革之初,钢琴也曾被批评为资产阶级的象征。

为了拯救这一艺术,1967年5月23日,钢琴家殷承宗将琴运到天安门广场,大员弹唱语录和演奏《沙家浜》,随后巡回演出了两个星期。

在广场演奏的殷承宗在殷承宗等人的努力下,大侠看到钢琴也能革命,这门艺术的火种总算保存了下来。

一部分是样板戏和录歌,上海北京等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被大量分配到内地,在这些地方,家里送的钢琴也分流到各地。

含泪而行的青年把钢琴艺术带到了遥远的中国内地,到了文革末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他们成为了当地第一代非国营钢琴教育家。

像郑州的钢琴教育家一样,1965年从上音作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戏曲学校,1982年因为工资没有上涨,开始招收业余学生,开始了“体制内损失体制外补”。

在新兴商品经济大潮中,中国钢琴随着财富的初步积累进入千家万户。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钢琴年产量迅速上升到10万台。

截至2017年,中国每100个城市家庭平均拥有5.82台钢琴、5.87件其他中高档乐器,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0台左右的规模,但对于50年前推翻钢琴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奇迹。

随着学琴人数的急剧增加,教育者越来越商业化,苏联式的音乐学校和竞赛选拔体制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中国人开始向西方世界学习另一种教育评价体制。

1989年,中国音协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派往香港,学习港英三大考试等级,在广州组织了大陆首个四门业余乐器考试等级。

在野蛮生长的音乐教育市场,只要有考试水平,钢琴孩子和父母就不必过度担心社会上找的钢琴老师是否专业。

即使全家人没有音乐常识和文艺背景,他们也可以根据考试水平体制提供的标准,从八九十到十判断老师和自己孩子的水平。

琴童数量激增,考级成为巨大的商业蛋糕。 正如中国钢琴学习者在近10年前的音协采访中所主张的那样,有3千万人,仅报名费每年就有数十亿元的规模。

2000年创刊的《琴童》杂志在钢琴的带动下,其他乐器的考级也分别上升,特别是民族乐器在21世纪有了很大的上升,2008年国内古筝考生首次超过了小提琴。

越来越熟练的考试机构,也不再把自己局限于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朗诵、播音主持都可以通过考试。

各机构的考点设置也越来越均匀,很多曾经需要琴童坐几个小时公交车上课的内陆郊区县城,已经有了自己的考点。

但考级市场如火如荼,而中国考级本身却越来越惹人讨厌,在提升最重要的升学竞争力方面也节节败退。

中国的报考级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容易扭曲? 考生在中国出生后不久,就批评了很多钢琴孩子为了升学而拼命报考的做法,认为这破坏了音乐教育和学校招生的公平性。

但在国外,艺考级从一开始就与升学挂钩。

试验始于19世纪的英国。 当时,美加澳门正经历着钢琴热。 从人们富裕到留声机、收音机、电视机的出现,钢琴和其他乐器为这些移民国家的普通家庭提供了难得的娱乐。

在1834年首次制造钢琴的澳大利亚,钢琴制造业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顶峰。

从1926年到1927年,澳大利亚售出了2万4千架钢琴。 当时,整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有600多万,不像今天的驻马店那么多。

有人们自发需求的地方,有规模商业音乐教育的地方,有考试水平的地方。

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汇造就了伦敦音乐学院( LCM )、伦敦圣三一学院( Trinity Exams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ABRSM )的音乐考试级,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考试系统。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国外,音乐考试级至今仍很流行。

每年,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万考生参加英皇考试级,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万考生参加圣三一系统的考试级。

经过一百多年的磨练,这些考级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涵盖了从器乐、现代音乐到表演的众多艺术门类,不仅提供业余水平,还提供专业演奏、学位、教学水平的认证。

在升学方面,英皇考试级进入国际学术资格认证体系( NQF ),6-8级相当于英国“高考”A-level水平,持有资格申请英国大学可加分,入学后也可兑换学分。

近10年来,英皇考级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设立考点,成为许多琴童家庭的新选择,尤其受到准备让孩子留学西方的家长欢迎,直到最近部分地区的英皇考点突然暂停。

相对于 2017年英皇考试开始的武汉是被暂停的地区之一,中国的音乐考试级越来越不受关注,不仅在国外很少被认可,国内大部分大学艺术特长生也不再要求社会考试级证书。

2012年,清华、北大相继取消报名条件中的“获得社会考试级最高证书”项目。

中小学也是,录取艺术特长生主要依靠学校测试,不考虑考试水平成绩。

中国的考试级为什么这么被人讨厌? 与国外考试级相比,国内钢琴考试级最大的鸿沟在于技术难度相对突出,同时相对不重视考生的音乐基本功。

例如,英皇考试级从6级开始要求音乐管理,而中国考试级中除了最严格的中央音乐学院外,从5级开始要求音乐管理,从上音和音乐协会的考试9-10级开始要求音乐管理。

英皇考级的乐曲部分不要求背乐谱。 另外,包括视奏考试在内,打出陌生的乐谱,现在弹起来,考试就是学生看乐谱的能力。

相反,中国的钢琴考级强调“肌肉记忆”。

参加考试的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几首经过考试的歌曲,死记硬背,会有很大的希望。

对手指技术的偏重,对音乐理解的冷漠,造就了“60分钟记住钢琴”的速成法。

图中的教育机构“疯狂钢琴”目前已经倒闭,但国内考试水平的曲目对手指技巧要求非常高,到了8级以上,开始出现肖邦、李斯特难度较大的练习曲,考生多在小学初一。

除了少数天才选手外,一般都如考试水平标准所要求的那样,“艺术表现完美,难以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除了薄弱的基本功外,其演奏对考官来说更接近拷问。

赵晓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钢琴家、钢琴教学人员“以奖励合格为主”尤其损害考级声誉,往往被考生们在考官面前弹到这个水平也能合格,往往是通过比较严格的十级考试,再由作曲家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初中以后会影响钢琴的练习,升入六年级或初二,钢琴的孩子们不得不多次跳过基本功,每次都集中在练习应对考试的四首曲子上。 学习过程非常机械而痛苦,最终通过10级时难免会欢呼“不用再弹钢琴了”。

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首先是因为考试水平是一种市场现象,是与中国职业艺术家培养体系完全不同的轨道。

在2004年《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推出之前,任何艺术培训机构都可以进行试验级。

虽然法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供应方,但有资格运营试验级的机构仍然泛滥成灾。

截至2019年7月,我国已有92家单位拥有艺术水平测试级官方资格,覆盖各类高校、协会学会。

除了着名的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音乐协会外,地方剧团、管弦乐团、文化馆也是筹办试验级的主力,它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和乐器,还囊括了从朗诵到审查的方方面面。

故宫博物院也取得报考资格,报考科目为书画,未经批准擅自参加报考活动,一经查实,将面临1万元至3万元的巨额罚款。

考试机构舞弊、弄虚作假的,罚款2000元至5000元。

对于不愿好好备考的机构和不愿踏实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这是一场无中生有的买卖。

学习四五年,付10万元拿钢琴十级证书,是很多培训机构打出的宣传语,他们说,有些乐器甚至可以在一两年内考上最高级,比如九级《二泉映月》二胡。

北京一家名为“中国少儿艺术教育家协会”的机构,将山寨试验级、音乐培训、加盟、15万元加入央视等业务融为一体,形成产业闭环,直到去年才被“京津冀民政联合执法”。

另外,除了少数招生政策与乐器考级直接挂钩外,今天很多人的考级证书本来就只有纪念价值,过于公正坦率的评价只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没有太多现实意义。

大部分钢琴学生在实际演奏水平和应试级数上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手臂僵硬、速度不稳定、节奏音符错误、曲目不够流畅等问题。

但考官的评定结果还是以奖励合格为主……——横航宇《浙江省音乐考级的现状和问题调查》毕竟,考级并不是自上而下赢家通吃的残酷选拔,而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评级服务。

对于更多“钢琴一代”的普通学习者来说,考试水平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培养他们成为郎朗,而在于当他们进入一个完全陌生、没有长辈经验可借鉴的音乐世界时,他们会指出一个不完美但几乎正确的训练方向,并逐步上升

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增添的乐趣和色彩,是培养郎君的体制所不能给予的。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