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 12:31
据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华闻派》报道,英国校园里也存在校园欺凌现象。 两位在英中国家长谈到了自己孩子遭遇的欺凌,欺凌和暴力机构呼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欺凌。
校园欺凌不仅包括暴力,还包括孤立、语言侮辱、网络诽谤、恶意泄露隐私等行为。
校园欺凌是全球化的现象,发达国家欺凌现象也很严重。
英国学校有欺凌现象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格兰是中学生遭受欺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项对约26万英格兰教师的调查显示,自2013年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欺凌频率减少了——,但在英格兰,欺凌在近5年内减少了近两倍。
英格兰29%的中学校长表示,至少每周发生一次学生欺凌事件,在接受调查的48个国家中排名第四。
在英国,网络欺凌现象尤为严重。
英国教育部的专家建议英国的教育系统应该找到应对社交媒体和网络对年轻人影响的方法。
他们建议学习法国,禁止带手机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网络欺凌的影响。
一位女孩Nadia在上学途中收集垃圾,其环保行动不仅获得国际奖项,还成为“网红”,被英国广播协会( BBC )报道。
但是,她被同学嫉妒,排斥了。
不仅被同学粗暴了,还被用刀威胁吓了警察一跳。
最后,Nadia为了逃避这些欺凌者不得不转学。
关于学校欺凌,有反欺凌联盟( Anti-Bullying Alliance,简称ABA )、英国欺凌Bullying UK、儿童专线( Childline )、戴安娜奖)等
例如,欺凌英国( Bullying UK )定期传播欺凌相关知识,提供解决方案,说明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应该如何应对。
同时,定期组织活动,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欺凌不酷”。
中国孩子在英国被欺负,该如何应对?
虽然有时不能定义是否是欺凌,但至少可以确认是否惹怒了孩子。
家住英国的吴小姐谈起自己的经历时说:“邻居的孩子见到我的孩子打招呼,直接叫我孩子‘banana’时,儿子反应激烈,说了好几次‘you are banana’。
“小吴现在很无知,不知道旁边的孩子有没有被人用语言欺负。
但是因为有事,所以没有深究。
据当地华文媒体报道,“Banana”一词的含义确实很模糊。 另一方面,“香蕉人”是指长着黄色人种的脸,但完全靠西方的价值体系生活的人,是亚裔特有的轻蔑称呼。 “Banana”也有“crazy”(充分游戏)的意思,是中性词。
一位朋友建议吴先生,不管对方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他觉得自己的孩子明显被惹怒了,对方也没有解释,消除了误会,就有必要告诫邻居的孩子,以后不要再这么说了。
毕竟,父母是保护孩子免受欺凌的重要防线。
另一位在英国生活的受访者曹某讲述了自己女儿在英国读高中的经历。
他想起来也有点悲伤。 “女儿在英国读初中,对环境还不熟悉。
她读的学校里,没有几个亚洲人,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她是异类,经常取笑她、调戏她。
”
曹某说,女儿每天都哭,说不想在这里学习,他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
“但是,我女儿不想在英国读。
我心软,只好把她送回中国,继续接受初高中教育。
”
曹还建议父母在选择学校时要慎重,尽量选择包容性强、文化多样的学习环境。
其实,校园欺凌的根本原因是欺凌者不尊重他人,家庭背景、种族背景、个人特色、宗教信仰等差异都有可能成为欺凌的原因。
如何防止校园欺凌? 芬兰的教育措施值得借鉴。
KiVa是芬兰政府支持的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止项目。
针对不同年龄段,根据6-9岁、10-12岁、13-16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分别开发了三款游戏。
在游戏中,孩子应该分别扮演受害者、欺凌者和旁观者,试图通过会谈的形式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讨论为什么会发生欺凌,发生欺凌时该如何应对,从而预防欺凌。
数据显示,校园欺凌和防暴项目KiVa广泛实施后,芬兰欺凌受害者减少了52%。
目前,KiVa也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语言版本,并在许多国家积极推广。
KiVa提倡在一切欺凌中不要做旁观者。
拒绝欺凌和欺凌需要所有孩子、所有父母、所有教育机构共同努力。
质问:李圣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