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合格率比实际入学率高很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灵活性。 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大学为不同的考生提供了多种方案,考生对于最终去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生活在什么样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有相当自主的选择空间。
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校园。
(新华社记者王迎/图) )。
“对名牌大学说不”是每年3月底美国大学最终发出正常录取通知的时候,每年12月份发出少数提前录取通知。 各学校的录取人数此时基本确定。
根据部分公开的资料,哈佛大学今年发出了1950份录取通知书,预计入学人数为1600多人,因为去年录取了新生2024人,实际入学1653人。
也就是说,今年被哈佛录取的学生中约有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很可能选择不去。
和常春藤联盟的其他学校和著名学校相比,从哈佛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这个推算比率是最低的。
普林斯顿大学今年的录取人数为1895人,实际入学人数估计为1300人左右。 该校2018年录取了1941人,因此当时估计入学人数为1296人,实际入学人数为1346人。
耶鲁大学今年将录取2178名学生,预计将有1700多人入学。
哥伦比亚大学去年录取了2214名,实际入学人数不到1400人。
今年录用了2190名,我想实际的入学人数和去年差不多。
康奈尔大学(虽然得到纽约州政府的一定资助,但被列为私立常春藤联盟学校)合格人数最多,为5183名,预计3100—3200人左右入学。
总的来说,精英学校中排名越低,录取人数和实际入学人数的差异就越大。
藤校中差距最小的是哈佛大学,恐怕有百分之十几没有入学。
差距最大的是达特茅斯大学,几乎是一半。
根据这个数据,常春藤联盟的新生中,平均至少五分之一不会入学,所以我认为这还是比较保守的。
常春藤联盟名门以外的有名私立高中也是一样。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评估美国大学问题非常有影响,据其“入学率最高的大学”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在录取人数和入学人数的对比中,斯坦福大学为2085:1703。 麻省理工学院是1452:1097。被称为“常春藤联盟候选人”的西北大学是3442:1903,圣母大学是3702:2051。
该资料还显示,该年度这一比例为常春藤联盟学校,哈佛为2037:1687,耶鲁为2277:1579。 普林斯顿是1911:1306,宾夕法尼亚大学是3757:2466。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之一是不仅有综合大学,还有非常多的私立文理学院。
他们重视的是本科生的“教”而不是研究生的“研”(虽然很多教师的研究成果不亚于研究型大学的同事),重视的是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以研究生课程极少,本科教育水平与常春藤联盟大学相当,入学门槛很低
这些学校的合格率和入学率一样大不相同。
据文理学院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学院提供的资料显示,2016年录取人数为1196人,入学人数为545人,2016年为1196人和551人,2016年为1240人和533人。
根据排名第二的阿姆赫斯特学院的数据,2017年,入学的学生占合格者的39%,人数为471人,看起来和威廉姆斯学院差不多。
私立名校的录取和入学率是如此不同。 好的公立大学也是如此。 不止如此。 因为招生数量很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全美研究型大学中排名前20名以上,仅次于伯克利分校。 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录取与入学人数之比为17474和6240,2016年为16455和6038,2016年为15970和6240,入学人数不到录取人数的40%。
我觉得伯克利大学也一样。
美国国父杰斐逊设立的弗吉尼亚大学也是名校中前20名以上,2018年录取人数为9850人,入学人数为3725人。
像其他国家的名校一样,美国名校的门槛当然很高,因为吸收了很多国际学生(一般占合格率的12%左右),竞争特别激烈。
2017年八所藤校加上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共有近35万人报名,最终录取了2万6千多人。 平均录取率为百分之七点几,哈佛大学最低为百分之五点几。
当然,报考这些学校的35万多名学生大部分已经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这些名校的合格率之低并不意外,但合格率和入学率的差距似乎鲜为人知。
说“不”的学生去了哪里? 那么,对这么多名牌大学说不的美国学生去哪儿了呢? 他们中为什么有些人连哈佛和普林斯顿这样的学校都不去呢? 可以说美国大学的合格率比实际入学率高很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和为不同考生提供的多种方案,表明录取过程是双向选择,考生最终选择去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生活在什么地理和人文环境下,都是相当自主的
首先,考上名牌学校也不去的这种情况,是名校之间竞争好学生的结果。
一个学生同时申请许多私立大学、私立学院和公立大学,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其他成绩,基本上可以分为尽可能争取所有这些学校、掌握大、保底三类。
收到合格通知后,原来未定的要素都清楚了。 学生和家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根据各自情况,进一步比较各校的条件,包括经济负担、专业偏好、地理位置、校园文化等。
没有一所学校符合所有条件,但在同一水平的学校,学生最终只能选择一所。
如果选择去某藤学校的学生同时考上了4所藤学校和2所文理学院,那3所藤学校和2所文理学院将增加1名合格但未入学的考生。 录取该学生的公立学校也是如此。
如果排名靠后的藤学校和文理学院对被哈佛和普林斯顿录取的学生提供了很多经济帮助,这些学生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拿前者而舍弃后者。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被好的公立大学录取的考生身上。
2015年,田纳西州的考生罗纳德尼尔森(非洲裔)被所有8所藤校录取,另外斯坦福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纽约大学也录取了。
他的SAT、ACT考分和平时成绩接近满分,选择了16所大学先修课程,社会活动丰富,体育也很出色。
但是,这些学校只提供了他的部分经济援助。
隔壁田纳西州的阿拉巴马大学根据他的情况,几乎给他所有的资助(外州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以及假期的海外课程费用,并安排他进入从一些教授那里学习高级课程的“荣誉课程”。
纳尔逊最终决定放弃“好名声”和有竞争力的学习环境,去阿拉巴马大学。 这既经济又经济,也不会太耽误学业。
在尼尔森的案例中,名校的学费造成了被另一所普通名校录取后不去的情况。 学生负担不起名校的费用。 (杂费和生活费用加起来,现在一般5万美元是底线,高的就是8万美元,相当于收入不算低的中产阶层人税后的年薪。
很多学生都报了名,但是寄希望于大比例的资助,资助不够就只能放弃,降低就读学校的“档次”。
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时,学生往往可以全部免学费进入名校,还可以享受生活补助,甚至可以免几十美元的申请费(这一免申请费的规定适用于所有低收入家庭的考生)。
麻烦的是中产阶级家庭。
纳尔逊的家人就是这样。 他父亲是联邦航空局的工程师,母亲是联邦快递的管理者,他们得不到多少资金,高昂的学费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
相比之下,美国人的生活态度更注重自我和现在,孩子读书父母必须缩衣缩食不是美国的国情。
美国有很多非常富裕,但不想为孩子负担学费(或全部学费)的父母,让他们自己贷款。
一些考生进入藤校或其他私立学校,觉得毕业后偿还贷款的压力太大,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于是,可以转到好一点的公立大学,特别是本州的州立大学,享受本州居民的优待,学费大大低于名校。
一些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去藤学校交学费。 他们所在的州立大学和其他学校有时会资助全额学费和生活费,但美国大多数州的州立大学毕竟是研究型学校,所以本科毕业后去名牌大学上研究班也是一种选择。
当然,如果没有外州好的州立大学,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这样的居民优惠,学费比藤学校低,但也非常大。
这也是加州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合格率和入学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即便如此,教育贷款仍然是很多美国人(主要是父母收入低或父母不愿交学费的人)的负担,教育贷款没有偿还给三四十岁的人并不罕见。 原因可能不是真的还不起,而是希望多付一点利息,慢慢偿还,不影响生活消费。
有人希望政府出台新的福利政策来帮助他们,这方面的讨论一直有。
所以,这么多考生被藤校或其他名校录取却不去的现象,从消极的方面来解读,由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达,学费似乎依然不可能这么贵。
高学费看起来对富裕的人有利,但事实也确实如此。
两个学生以同样的成绩进入藤校,富裕家庭和中产家庭,后者很可能不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社会的阶级固化。
从积极的方面解读,尤其是不仅仅看少数精英学校,而是放在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可以发现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内容更加丰富,意图更容易思考,也有利于消除阶级固化。
双向选择过程大学招生对我来说之所以重要,就我个人来说,这只是因为它是表达和塑造我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机会。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它的重要性在于赋予个人充分的选择权,让最终结果尽可能多的考生符合自己的条件,在单枪匹马的考试中决定一生
美国大学的招生首先要看全国统一的“高考”成绩,可以是SAT也可以是ACT,学生可以在一年中多次考试,选出最高的分数(所以,在美国很少能看到为了再考一次而重新入学)。
其次看高中几年的平均成绩,即GPA。
其他方面还有推荐信,如社会活动(社区和志愿者)、修读多少所大学下放课程、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和学生组织等。
另外,考生向各学校提交的申请材料中包含作文。 可以从指定的7个主题中选择一个。 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成长过程中的自我,但必须是分析性的。 它不是对成绩单或其他材料中反映的自我的重新概括或描绘。
一个考生的其他条件可能和很多考生相似,这篇作文可以让招生人员看到各种数据之外的活生生的形象、个性、内心世界和潜在的发展。
所以,能否写高分作文( winning essay ),往往在名校的考核过程中最终决定是否合格。
如果说招聘流程是大学的买方市场,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并进入自己想去的学校,那么到了恢复接收的阶段,买方和卖方市场就会发生逆转,被录用的学生手中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权。
各学校要充分体现自己为录取学生提供的条件、不同程度的经济资助到学术和教育条件、校园文化与环境、就业前景等。
学校的愿望是尽量争取好学生,保证基本入学率。
这个过程其实在发出录取通知书之前也开始了。
美国的大学在春天和暑假期间,会向“意中人”发送本校的介绍资料,并发出访问学校、实地调查的邀请。
这些“意中人”可能是SAT和ACT考点符合本校条件的学生,也就是本州的应届高中生。 州立大学希望他们在本州立足。
各学校专门安排日期,设立项目,指定专人接待来访学生及其家长。
一般来说,美国父母把带孩子参观大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活动,带孩子出远门到外州看学校非常普遍。
对学校来说,这其实就像一篇学生自我介绍的作文,学生和家长可以在介绍材料和各种数据中实地感受到这些学校的真实面貌。
可以看到,报考、录取、答卷的过程纯粹是考生与高校的互动,是市场上买方与卖方的博弈,各自为自己谋最大利益,不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
各州教育部门除了向双方介绍对方的大数据外,基本上只是事后统计招聘情况。
因此,行政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并没有引起招生过程的混乱失范。
根据美国的实践,大学招生市场有自己的规则,买卖双方最终将基本遵循这个规则下的规则。
更重要的是,从自由市场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其好处只是在塑造人生的重要关头。 美国的这个制度是——,但是相对来说——可以给个人充分的表达自己和选择未来的机会。 正如在自由和规范的市场上展示和比较商品一样,其价值基本反映在相应的价格上,不会因计划或其他因素的干预而扭曲。
高校招生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工程,没有社会能满足所有考生。
美国制度的优点是从各个方面尽量发挥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不是抑制和限制它们,强化制度上的、垄断的、个人完全控制的、难以预知的因素。
整个制度的设计尽量站在考生的立场上,让考生有充分的选择和自主权,感受考生的尊严,感受自己掌控命运的能力。
在这个制度下,招生流程的管理和操作无论多么复杂,都必须服从考生的需要,而不是相反,通过限制考生的选择权来保障招生管理部门的有序。
作弊行为大部分发生在特长招生范围的最后,美国名牌大学的招生当然也有问题。 例如,高学费有利于富人,还有最近暴露的舞弊行为。
但是学费高的问题尤其发生在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基本靠自己,学费当然比靠政府筹资、靠税收人的公立大学高。
如果不能去私立大学或学院,可以退学进入本州州立大学,享受居民优惠。
关于不正当行为,它多发生在特长招募范围,本来就和很多灰色地带有缝隙。
人性并不表明美国大学的整个招生制度都有很大的缺点。
值得一提的是,至少从大数据来看,美国名校虽然有学费贵的评价,但实际上非常关爱弱势群体,积极贯彻政治正确。
从及格分数来看,各大名学校中约25%的合格者的SAT成绩低于1500 (总分1600 ),75 )的学生中应该有一半或三分之一左右超过了1550分。
这25%是有意维持的,其对象大部分是弱势群体(或特长)的考生,占有很多考分较高的学生的录取机会。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平均而言,所有名校都有超过10%(12%以上并不少见)的录取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被认为总体不高,他们中获得资助的比例肯定也不低。
从民族的角度来看,被认为是少数和弱势的非洲裔和其他民族的录用比率也尽量与人口中的比率一致。 唯一的例外是亚裔,他们的比率一般要超过在总人口中的比率。
从名牌大学学生的集体照来看,明显倾向于文化和民族多样性。
(注:标题为编辑标注,原题为《被常青藤名校录取了,为什么很多人不去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