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悦悦编辑|悦悦侃侃历史
“神童”一词最早见于《南史刘孝绰传》。
正所谓“居心叵测,足见智谋,足以心机成事,足以口诛笔伐。
”
孔融三岁就知道让梨,蔡琰七岁就能分辨声音,甘罗十二岁就要当首相了。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从未缺少过神童的身影。
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神童”是文坛、政界的标准存在。
其中既有政治利益的夸耀,也离不开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孩子自身的才能。
20世纪70年代的天津也诞生了这样的神童。
4岁写诗,13岁升入北大,27岁从哈佛大学毕业。
她因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而生,终其一生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
最终,她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共度了一生,决定改变国籍去美国定居。
她是田晓菲。
13岁的少年英才,北大的新晋神童,1984年秋天,一个13岁的女孩来到北京大学。
她经过那三开朱漆宫门下,看到博雅塔,绕过无名湖,终于伫立在燕南园中。
这是全国最高学府之一,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也是她从7岁起深埋心中的梦。
对年幼的田晓菲来说,这是一个即使遥远也一定会实现的梦想。
幸运的是,天皇不煞费苦心! 她时隔六年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在这条学问的道路上,别人可能会付出十几年的艰苦努力。
因为,不是每个人从初中阶段就能把直升机开到大学学府。
但是,田晓菲不一样。 她是从小就出类拔萃的神童。
即使在群英荟萃的北大校园里,这位13岁的女孩也不落下风。
她破格通过了西语系的英美文学专业。
与高中毕业后正常升学的同学相比,田晓菲自然失去了一些知识和经验。
但她更了解“伤仲永”的悲伤和无奈,而不是方仲永。
因此,田晓菲决不以“神童”自居。
才能是为了努力,不是为了浪费。
既然有欠缺,就谦虚地求教,迎头赶上。
因此,在其他13岁的孩子每天往返于两点一线的过程中,田晓菲抱着课本穿梭于各大教授的课堂;
当其他13岁的孩子每天都沉浸在数不清的试卷作业中时,田晓菲正滔滔不绝地和老师的校友探讨着专业知识。
在这样的年龄,别人还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
但是,她像新生的雏鹰一样,颤抖着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即使步伐不稳,也要勇敢练习展翅飞翔。
鹰打天,鱼打底。
鹰本来就是在空中飞翔,俯视世界的。
北大是她展翅飞翔的第一个平台。
在这里,田晓菲又见到了另一个神童。
15岁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人,也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青年诗人之一。
他的真名是查海生,但大家都想叫他海子。
从1983年开始,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
第二年,又转入哲学教室工作了。
入学不久,田晓菲在北大校园里遇到了仰慕已久的前辈。
海子写近现代诗,他主张立足当下,远眺。
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所追求的只是永恒和浪漫。
田晓菲正在研究更古代的诗。 她想揭开历史的面纱,回顾千年前的赞歌和哀乐。
但是,这两个人对诗和文学也有同样的执着和爱。
后来,田晓菲拿着自己写的诗集去找过海子。
她请海子站在专家的立场上对她提出批评和建议。
但最后海子只对她说了一句话。 “如果你能坚持下去,你就会成为伟大的诗人。
”
这是前辈对后辈的肯定,也是两个神童之间的关怀。
1987年,16岁的田晓菲写了《十三岁的际遇》一文。
这是她为纪念母校建校90周年而写的。
这篇文章记录了无知女孩的梦想和收获,也表达了对母校的爱和依赖。
文章一发表就受到大家的称赞,也被选为当时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田晓菲早年的代表作之一。
在北大学习的时间很棒。
这里不仅孕育了她最初的梦想,而且拓宽了她未来的视野。
但是,1989年3月26日,也就是田晓菲毕业的前夕,她得知了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
有一天,25岁的海子抱着四本书躺在山海关附近的铁轨上。
列车飞驰,夺走了这个年轻的生命,也夺走了中国现代诗的先锋性和神性。
这件事给了田晓菲很大的打击,她常常能想起海子说的话。
海子对她的诗表示肯定,鼓励她继续创作,但自己选择这样结束人生。
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田晓菲再也没有拿过笔创作。
她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活一世,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自己喜欢的事?
同年毕业季的到来,标志着18岁的田晓菲正式从北京大学毕业。
与同龄人相比,她的心智更成熟。
然后,经过海之子的经历,她也想出去了。
于是在1989年,她在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出国前夕,田晓菲回到父母身边。
在这个短暂而温暖的聚会时,她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头18年的人生。
出身书香门第,结缘古典文化1971年田晓菲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她的父母是书法家,自古以来就提倡书香传家。
正是这种家庭氛围,让田晓菲从小在文学方面有了非凡的才华,自然也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从两三岁开始,父母就带着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学书籍对她进行启蒙。
也就是说,从方学语开始,田晓菲就与诗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四岁时,全家移居天津,后来在天津安家落户。
那一年,她执笔了人生第一首诗。
这首诗发表在当时的《天津日报》刊上,在当地也引起了不少关注。
4岁,是进入幼儿园的年龄。
其他孩子还停留在读写阶段,田晓菲能以清晰的逻辑和深厚的感情作诗。
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只有这样,她才能担当起“神童”的名号。
现在的孩子叫早慧,从小就鬼精。
但是,有多少人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读四书五经一个人写诗呢?
再长大一点,田晓菲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宅男”。
她自学诗词文化的同时,不忘在学校上课。
从小学开始,她就每班“没上过学”。
要说为什么,那是因为她一直在跳级。
但是,跳级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就能说出来的。
国家划分年级,一是考虑学生的精神接受能力,二是想分阶段传授知识。
所以,跳级既要接受年龄上的智力考验,也要接受学习上的挑战。
如果走错一步,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但是,田晓菲显然对自己有信心。
而来的事实证明,她确实有这个能力和潜力陆续晋级。
在天津第十三中学上学后,田晓菲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
此后,四本诗集陆续出版。
此外,她还因这些诗获得了“世界儿童诗比赛”中国赛区的最高奖。
这些出色的表现和她自己突出的才能也引起了北京大学的关注。
1984年,西语系英美文学专业向这一年的13岁孩子扔了橄榄枝。
这个消息,无疑引起了更大的轰动。
与直升机大学相比,她以前的飞行级看起来太“儿科”了。
毕竟,直升机是有名的北京大学。
“清北之梦”,有多少人耗尽了一生无法取得的成就?
田晓菲当时心中也有兴奋和惊讶,但她并不高兴,也不得意忘形。
因为,北京大学早就是她的首要目标。
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天会如愿以偿。
她对北大的执念,是七岁时种下的。
一次偶然,她从家里的抽屉里拿出了一张旧照片。
照片早就泛黄模糊了,也不知道是谁什么时候拍的。
之后,她拿着照片问了妈妈。
看着照片中平静悠闲的湖光塔影图,妈妈笑着对她说。 “这是北大。 你知道北大吗? ”
“如果你以后能去那里看书的话,爸爸妈妈会非常自豪的。
”
北大? 是北京大学吗? 它离天津不是很远,似乎是全国最好的学校。
从那天开始,田晓菲的心中就种下了“北大梦”。
这个梦,也许是为了父母的期待,也许是为了似曾相识的心跳和喜悦。
1981年,家人去外面玩时,路过北京大学。
北大积淀的厚重感和古典感很快扑面而来。
旁边的阿姨忍不住推了推押田晓菲,嘴里说:“看啊! 北大呢! "嗯
但是田晓菲固执地转过头,说什么也不想看。
现在看的话,以后来学校的时候就不新鲜了。
是啊。 在天晓菲的心里,北大来得早来得晚,没有必要着急这一刻。
而这份自信和可爱,她写在了《十三岁的际遇》。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成为北大的学生。
那幼稚的自信,似乎预示着一种奇怪的尘缘。
”
三年后,这份缘分悄然降临。
在大家的羡慕和父母的喜悦中,13岁的田晓菲带着才能和志气来到了北大。
“神童”圈像往常一样跟着她。
除此之外,她的“才女”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
但田晓菲从未在意过这些世俗的评价。
她坚定地追求自己,努力向着更广阔的蓝天飞翔。
邂逅异国婚姻,为了爱情改变国籍进入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是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姑娘接触西方文化的第一步。
在这里,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的火花越来越强,也给田晓菲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感。
因为中国人比平时更含蓄,欧美人倾向于外向奔放。
文化差异,确实是一个需要克服的课题。
但田晓菲骨子里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和入乡随俗。
她以东方之颜和古典才华屹立于此,文化差异并没有妨碍她在学业道路上。
1991年,田晓菲以优异成绩从州立大学毕业,顺利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而且,她的学术目标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哈佛大学。
作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大家应该都听过哈佛的名字。
哈佛毕业的诺奖获得者有160人,菲尔兹奖获得者有18人,图灵奖获得者有14人。
这些数据并不代表哈佛的荣誉和实力。
但同时,入学门槛也极高。
才20岁的田晓菲,拿到硕士学位后,马上自信地前往哈佛。
同年,她成功地考上了哈佛的比较文学系。
按普通年龄推算,20岁的青年应该在大学本科就读。
两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为报考而奋斗,另一些人为就业而焦虑。
但是,此时的田晓菲,正在为博士的学业而努力。
哈佛大学校园环境十分优美,师生同窗之间的气氛也是自由浪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博士课程会很轻松。
一般来说,哈佛各专业的学制年不同,为三年、四年。
但是,哈佛还实行了灵活的学制,所以并不是到了年纪就给你毕业。
学生必须在公认的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并且有现成的开创性研究成果。
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毕业时间一般向后推迟,延长两三年是常态。
田晓菲一直有“神童”和“才女”之名,哈佛大学最不缺的就是这样的天才。
所以,为了顺利毕业,获得这个最多钱的博士学位,她也在竭尽全力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1998年,27岁的田晓菲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
她以几乎完美的成绩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了句号。
此后不久,科格多大学东亚系向她发出邀请,邀请她担任东亚系客座助理教授。
一年后,她在康奈尔大学担任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助理教授。
2000年,离开哈佛的田晓菲再次回到这里,成为东亚语言和文学系的讲师。
五年后,她成为哈佛大学的副教授,并于2006年成功转正。
到了这里,田晓菲的事业线基本定型了。
时至今日,她仍留在哈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但是,1998年,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众神之爱”,找到了与她共度一生的完美丈夫。
这个人是她的博士生导师斯蒂芬欧文,中文名宇文所安。
此后,田晓菲也给自己起了笔名——宇文秋水。
在博士生期间,欧文是她的指导老师。
他们相差25岁,可以说是整整一代人了。
但是,年龄的差距不会让他们产生隔阂。 因为两人在文学诗中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
欧文出生在圣路易斯市。
他父亲是物理学家,但他不爱物理。
特别是接触了中国古诗之后,他把自己塑造成了汉文化研究者,把一生都花在唐诗的翻译研究上。
关于这一点,田晓菲和他不同。
前者最喜欢南北朝的诗,特别是因为喜欢研究南梁宫廷文化。
在七年的求学期间,田晓菲和欧文只有师生关系,他们所有的故事和交流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直到1998年毕业后。
从那以后,他们的关系也就是老师和朋友,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联系。
于是,在几个月的交流中,志同道合的两个人也萌生了爱情。
欧文借此机会邀请田晓菲去山顶旅行。
下山时,他鼓足勇气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确实,田晓菲同意了。
这是势均力敌的爱,所以他们有着内心的和谐。
除了年龄差之外。
这也是田晓菲首次受到大众的质疑。
因为大人们看不到里面的东西,所以直觉上能感受到的只有两个人在外表上的不相称。
但外界的质疑声并没有动摇田晓菲的决心。
她带着欧文回国拜访了父母,得到了二老的认可和祝福。
1999年1月1日,相爱的两个人在纽约州举行了婚礼。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田晓菲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她选择退出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定居。
一时间,批判和谴责的声音层出不穷,但至今仍未完全停止。
但从客观角度分析,田晓菲实际上与那些向外国献媚、为了入籍他国而随意抹黑中国的人不同。
她刚去美国时没有更改国籍,也没有在博士毕业后谈论这件事,而是组建家庭后再考虑。
过来,她留在哈佛上班。
未来的大半人生在美国度过,在美国定居无可厚非。
其次,她选择改变国籍,也是受到了“夫唱妇随”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有中西完美融合的科研环境,也许对她的人生更有帮助。
但是,她选择放弃祖国国籍也很遗憾。
毕竟,国家培养人才并不容易。
我们尊重所有人的选择,尊重所有跨国婚姻,但我们必须学会尊重祖国。
没有国家,为什么为了家?
从后记起至2022年,这桩跨国婚姻已经过去23年,田晓菲早已年过五十。
她没有和欧文生孩子,但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诗上。
夫妻俩经常到世界各国举办文学交流讲座,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
也许这就是田晓菲期待中的人生。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闪耀的珍珠,我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