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适合五九的一年,又是九月七日。
比尔已经没有支撑了,成仁万事毕。
“这是明朝忠臣张煌言的最后一首绝命诗。
他是明朝最后一位反清志士,刑场上这首诗宣告着满清入关20年后,浙江沿海最终进入满清纪年。
明天早上到此结束。
文臣张苍水张苍水,名煌言,浙江鄞县人是南明遗民诗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
遗民是指亡国之民,顾名思义,遗民诗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诗,一般指宋元明清改朝换代时的遗民诗。
张苍水
以诗写史,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明清交替之际,出现了许多以诗回应战时民间苦难和人民不屈抗战的诗人。 张煌的话就是其中之一。
“煌言之所以称之为诗史,首先在于诗是一幅天然的历史画卷,许多历史事件都出现在他的诗中。
“他用自己的诗记录史实,为后人研究明末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读着张煌的一首诗,眼前是临终景色——曾经兴盛的王朝衰落,百姓痛苦,流离失所,战火持续。
作为明朝人民明朝的官员,看到这个场面怎么不心疼,他选择用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想看的事情。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楼里。
今年老燕来了,老垒吃了不少败仗。
燕语问主人,流下了眼泪。
不能指望画梁,画舫互相说话。
苏羽恨依栖,衔叹飘。
说是昨天从秋社辞职回家了,从北方来春社进行辱骂。
芜兵的长椅红了,朱门还得平安。
怜惜最普通的百姓人家,荒烟常如乌衣巷。
”
今昔鲜明的对比,更添感伤。
这也使他意识到光靠写实是改变不了现状的,于是他从戎身上扔下毛笔,扛着反抗的武器离开妻儿,站上了反清的战场。
西湖三杰西湖有三杰。 我是岳飞、于谦、张苍水。
三人出生于不同朝代,都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与西湖有不解之缘,故有西湖三杰之称。
作为中举文臣,也许有人觉得就这样上战场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但张煌言并不只是在文学上有造诣。
他从小就喜欢读兵书、论兵法,考文举,当时社会已经不稳定,朝廷要求文臣也要有武学。
张煌言是一名难得的文武全才,三枪命中靶心,在场的人无不惊叹不已。
岳飞
因此,清兵进犯之际,张煌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义举阵营。
其中包括黄宗羲和王夫之。 但是他们没能坚持多久就选择了退出,只有张煌言和少数人坚持到了最后。 即使当时各地有很多义之军各执一词、不团结谋利之心的人,希望渺茫,张煌言也没有退缩。
他们临死前,怀着一颗殉国的心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说他们是明朝的最后一口气也不为过。
所以史学家评论张煌的话死了,明朝真的没有了。
张煌言有一种受挫而勇敢的精神,1647-1649年间,他积极团结其他义军队伍进行反清斗争,但几乎都失败了。
崇明岛遭遇飓风,船被吹倒,全军覆没,但他始终相信人会战胜上天。 这样的意志引导他抗清团队坚持到了最后。
在斗争期间,他不忘以诗记录历史,以诗咏志,以诗抒怀,以诗励己,文人志气与武将胆量兼具,实属罕见,甚至可以说是西湖三杰之一。
我想听过张煌这句话的人不一定很多,要说郑成功了,谁都知道。
1655年,张煌言与郑成功部陈六御等人成功登上舟山,准备前往郑成功大军所在的温州共商北征事宜。
1958年,永历帝派遣使节封张煌为东阁学士兼兵部尚书。
明朝兵部尚书是六部中兵部最高级别的长官,掌握着军官选拔授权、武器管理等大权,可见永历帝对张煌的话十分推崇和信任。
他不负皇帝重任,次年1659年,张煌与郑顺利会师,开始讨伐清军。
他们从崇关出发,向北,拿下瓜州、镇江等地,包围了南京。
随后,张煌言单独沿着长江一直向上,到达羌州。 不久,收复惠州、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震慑朝野,令清朝措手不及。
1644年清军入城,遭到广大人民的顽强抵抗,到了1662年,曾占领江南世代的明朝臣民,郑成功、李定国、桂王、鲁王等,或病逝或英勇就义,只有张煌的话继续带领人民抵抗清。 但此时,明朝的遗民势力已经远远不如十多年前清军入城之后。
途中,清朝官员多次试图说服张煌,但都被他严厉拒绝了。 这是作为武将的血性。
现在很多人认为,文人和武将文与武极为分开,不能将文与文相提并论,武与武不能相提并论。
文人敏感多情,武将豪爽勇猛; 文人在庙堂里悲春,悲春,以诗吟志,武将在边陲勇于杀敌,负责保家卫国。
文人软弱、武将坚强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其实这只是电影电视剧等大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例如,在电影中看到的角色如果为了总是戏剧性而增大角色设定的差异,或者赋予固定的印象,则容易被观众接受。
但实际上历史上有很多人物集文武于一身,张煌言向世界展示了这一点。
我提到这一点,只是想证明张煌的话抗清不是被迫的,他并不是为了生存而反抗。
他认为王朝更迭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只是清廷的做法——让沿海的人舍弃了自己的家园、自己的祠堂、祖先,按照清朝的命令迁移,“不知所以才安排。
”
他在反抗清军的过程中也目睹过清朝对沿海民众的压迫,这些就是他继续反抗清的原因。
他是诗人,抗清英雄。
他既是悲苦交加的文人,又是奋勇杀敌、顽强抗清的官兵。
他曾声称,只要清廷答应保障“归侨”,自己就可以立即解散军队离开,体现为忧国忧民、奋勇融合。
遗憾的是当时的形势越来越不利,张煌言被迫解散队伍,躲在孤岛上,最终被清军捕获。
历史文人多风雅,但历史文人也从不缺少“弃笔离戎”的勇气。
只要一心爱国,无论是文人武将,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咬紧牙关,为国而战。
明朝大臣张煌说,一日为明而战,终身为明而活。
但同时,他的诗也为后人借鉴和理解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惊人的篇章。
此篇向明朝最后的文臣武将——张煌言表示敬意。
这个历史值得被世人铭记。
文/逸闻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