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流”是最近家长关注的话题,北京的学生分流其实是从小学开始的。
北京是众所周知的理由,学生由“京籍”和“非京籍”两大部分组成。
北京学生小学阶段的分流主要有两个。 一种是“非北京籍”学生回户籍地或出国读书。 另一种是出国读书(或进入国际学校)。
今天我们选取2014年入学的这次学生作为样本,调查一下同一时间入学的孩子们,每年流动的比例是多少。
这些孩子出生于2008年奥运会前后,正处于生育高峰的开始。 他们现在是初二,明年将进入中考考场,参加非常悲惨的竞争。
资料来源:北京教委历年《教育发展统计》
从图上的曲线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从二年级开始有逐年减少的倾向。
到了六年级毕业即“小升初”那一年,出现了大量流失。
可以说,升学之初对“非北京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将离开北京到国外学习。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4年的这个波浪孩子在小升初一年走了14000人,与小学2年级时的总人数相比减少了30000人之多。
接下来看看各区的数据。 区的数据有两个流动方向。 一个是绝对离开。 也就是说,无论是出国还是出国,都不再参加“通过高考”的道路。 另一个方向是各区间的流动。 比如跨区转学,或者离开郊区去城六区。
根据区和区的数据,朝阳是流失数量巨大的房子,同样是海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有000多名孩子离开了朝阳。
从流失比例来看,丰台的流失比例最高,也就是说同一波浪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的40%的孩子离开丰台。
当然这个数据在中考前后也会增加。
另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丰台和朝阳两个区的“非京籍”学生数量居城六区之最。
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法系区东城的学生是最稳定的。
西城是唯一有学生流入的区,这种增长出现在“小升初”阶段。
北京的家长们知道,鸡娃区海淀和优质资源区西城一直是北京教育界的热门。
与海淀激烈的竞争相比,西城凭借雄厚的教育功底和引以为豪的普高升学率成为近两年“中考移民”首选,出现网络涌入不足为奇。